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自然雄浑之气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杰出对抗而出现。”明清易代之际,正是战乱频仍,生计多艰,传统文人画却“繁荣”起来,形成许多画派。其中恽向“悬笔中锋,骨力圆劲,而用墨浓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语)此一“武进画派”虽不及“吴门派”、“松江派”声势之壮,却为后来“一时洗习,独开生面”(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语)的“常州画派”崛起居功甚伟。
《仿北苑山水》就体现了恽向“逸笔之画”的旨趣。细析此作,恽向以中锋运笔为主,笔法沉稳,用墨多变。如用浓密丛树衬出白底淡墨的茅屋,令人想见主人的高洁之志。近陂用俯仰、依违、曲折的构图经营主干,用点戳、圈勾、渲染等笔法绘成丛叶,树身各具姿态,撑起画面,疏朗但觉充盈,聚散开阖有致。画家用披麻皴等技法让山石造型皆带圆弧,更显崖石奇异,陡峰峭立。而主峰施以“重笔”“重墨”,通过密集线条和浓淡墨块营造纵深之气,不同苔点梳理山石脉络,提醒画面精神,从而使近景疏阔,远景繁密,萧疏空淡与郁茂丰满相应成趣,清寂冷峭与繁复稠密互融互济。前后对比,形成“三段”景致,延宕辽阔之势,观者卧游其中,有胸襟畅爽之感。正如恽向之侄、清代画家恽南田所言:“文征仲(文徵明)述古云:看吴仲圭(吴镇)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倪瓒)画,当于疏处求密。吾家香山翁每每爱此语。” 通观全作,逸远、静穆、纯雅、清新和淡泊气息“不择地而出”,正是隐逸精神的全力贯注,其笔墨形式传递着更为纯净的文人情绪——堪称恽向代表作品之一。
《久旱得雨图》此轴以阔笔湿墨写江南景色,水边林下,山巅石隙,若骤雨初过,皆带烟岚之气。笔致虽雄,而空灵清远,是其中年佳作。
《秋林平远图》画的是一江两岸之景。近处有树一丛,摇曳生姿;对岸平坡人家寂无人声;远处为青山大岭,遥瞰山后江流。此画笔法清健生拙,山峦画法在巨然、黄公望画风之间,作披麻皴后几无渲染,别具一种高朗之气。
在《山水书法册页》中,恽向通过每幅画阐述一些绘画方面的理论或技巧,有些类似课徒画稿。明末恽向弃官回常州,隐居不仕,与江南文人相唱和,与王时敏交往甚密,专著绘画和理论研究。建树甚丰。这些书画大约书绘于1638年或16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