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 缩
阳 缩
阳缩,又称“缩阴”、“缩阳”、“阴茎缩入”、“阴缩”等名,均是指患者自觉阴茎抽痛缩入、阴囊上缩抽动、睾丸上提、少腹拘挛疼痛的一种疾病。本病常突然发作,来势急迫,极凶极危,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本病是一种男科临床常见病症,那种认为“医学上并没有缩阳现象”的看法是脱离实际的,但西医学中无此病或没有类似疾病的论述。其病主要与肝、肾相关,以寒居多,热则仅见耳。其治以温经散寒为主,热者清泻之。
考阳缩一病,首载《内经》,称为囊缩、阴缩、卵上缩,认为系伤于热所致,或伤于寒引起。《素问.诊要经终论》说;“厥阴终者,甲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中脏经》认为是脾中寒所致,云“脾中寒……其舌强语涩,卵缩,牵引腹中引痛”.《证治要诀》认为阳缩系阳明之热陷入厥阴而引起,《医法圆通》认为是禀赋不足,复加寒邪所为。要之,历代对阳缩一证的认识,或寒,或热,各执一说,或二者并提,大体相互沿袭而已。
(病因病理)
一、外感寒邪 天寒衣薄,房事后饮冷受凉,下水受湿等,致使外寒直中厥阴而病阳缩。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肝主筋,肝之经络循阴股、绕阴器、上睾结于茎。寒主收引,寒中厥阴,筋脉挛急收缩,故有阳缩之病发生。如《灵枢。经筋》说足厥阴之筋其病”伤于寒则阴缩入”,《医学纲目》也说“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
二、外肾失温 肾开窍于阴,为作强之官。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肾阳虚衰,以致外肾失温。阴寒太盛。复加外寒,则筋缩挛急而阳缩,《医法圆通》说:“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囊缩腹痛,此厥阴之寒太甚.阳气虚极也。”又说:“睾丸与阴囊上缩,必是阴盛”。
三、邪热伤筋 在伤寒、温病之中.阳明实热蕴滞,宗筋失养。或热传厥阴,热厥闭阻阳气,宗筋失温等也可引起阳缩。如《丹溪手镜》说:“舌卷卵缩,谓肝热也。”哎证治要诀》说:“舌卷囊缩,不特阴中之阴有之,阳明之热陷入厥阴亦有之。盖阳明主宗筋,宗筋为热风所吹,故弗荣而急引舌与卵,是以舌卷囊缩。” .
总之,阳缩一病,与肝、肾二经密切相关,与阳明胃也有关联,或寒凝筋缩而致,或热邪蕴遏所为。但以寒为多、虚证多,而热、实则临床较少见。所以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体虚受寒或房事后受寒,寒中厥少二阴,筋脉收引拘挛。
西医无此疾病,也无相似疾病的论述。因此从西医学角度来探讨其病因病理尚不明了。可能系寒冷过度,引起肌肉的过度紧张和收缩所致,或由腹腔内疼痛性疾病时,因疼痛剧烈而致。
(辨病)
本病多见于小儿,或成人房事后饮冷洗澡也见之。起病突然,来势凶猛。表现为少腹拘急疼痛,阴茎内缩,阴囊上缩抽动,睾丸上提,两股近阴两侧筋肉挛急作痛,伴排尿困难,四肢厥冷,面色苍白,汗出身冷,烦躁不安。患者因恐惧不安而常以手抓住阴茎阴囊。
(类病辨别)
一、阳瘘 阴茎萎软不举,或举而不坚,不能交合,无疼痛感觉,自觉症状多是一种自我分析,发病缓慢,无阴囊睾丸收缩上提等症状;而阳缩不发病时阴茎可正常勃起而行房事,有疼痛感,自觉症状多是疾病本身所致,发病急骤,且伴阴囊上缩抽痛,睾丸上收等症。
二、阴囊萎缩 是一种气血亏虚,营养不足,阴囊肌肉萎缩的病症,不伴有疼痛,很少自觉症状。要通过外阴检查才能发现。
三、极大阴囊鞘膜积液与极大的腹股沟疝 两病均可因阴囊肿大而掩盖阴茎,会使患者误认为阳缩。
四、生理性外阴收缩 气温骤降,或外阴突受水湿寒冷时,阴茎阴囊会紧小收缩,不伴有任何不适感觉或自觉症状’是一种外生殖器随冷热伸缩的生理效应,不作病论。
(治疗)
本病来势凶猛,《中藏经》说:“凡病舌卷囊缩者死。,就是论本病极凶极危。故必须及早辨病、识证,尽快遣方用药,快速减轻患者痛苦。阳缩一病,临床寒证多见,热证较少。故以温肾暖肝为治疗要法,非确属实热者切不可妄投寒凉;属热者,清泻火邪也不可过剂苦寒。医者在处理该病时,必须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切忌慌乱,同时做好护理工作。
一、辨证施治
1.肝经寒凝型 多见于阴盛之体,症见阴茎抽痛缩入,阴囊上缩掣痛。睾丸上收,少腹拘急,疼痛剧烈,牵引股之两侧.伴四肢厥冷,颜面苍白,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或沉紧。
治以温经散寒,舒肝缓急。方用暖肝煎68、归四逆汤69加川栋子、吴芋、橘核、元胡、牛膝等。 .、
2.肾阳虚衰型 多见于素禀不足之体,或见于房劳之后。症见阴茎内缩疼痛,阴囊抽缩,睾丸冰冷,四肢厥逆,大汗淋漓,伴腰酸膝软,神疲身倦。舌淡润苔灰黑,脉沉细欲绝。
治以温肾回阳,舒筋缓急。方用四逆汤70、四味味回阳饮71、治阳缩神方72加减,可加小茴、吴芋,同时吞服正阳散73或回阳丹74。
3.实热蕴结型 多见于阳盛之体。症见阴茎内缩,少腹拘急疼痛,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四肢逆冷,外肾冰凉。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或数而有力。
治以通腑泻实,舒筋缓急。方用加味大承气汤。化裁。若属邪入厥阴热化,口苦口干,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者,宜用龙胆泻肝汤加白芍、枳壳等直泻肝火、舒筋缓急。
二、外治
以胡椒末酒和成糊状敷脐中;或以鲜葱捣烂用酒炒热敷脐;或用活雄鸡1只剖腹,入雄黄适量,喷酒少许,然后敷于脐部30—60分钟。
三、单验方治疗
以小茴9克、肉桂3克、玄参10克,煎水频服;或用川楝子、白芍、吴芋、甘草等量煎水内服。
四、针灸治疗
针灸对阳缩的治疗,收效迅速,临证时当以针灸缓解标急,然后辨证施治,巩固疗效。
1.灸法 取三阴交、关元、气海,用艾灸之;并以艾条悬灸外阴(主要是龟头)数分钟。亦可用艾火烧丹田或脐中。灸法只适用于寒证。
2。针法 取关元、会阴、气海、长强、肾俞、三阴交等穴,强刺激.留针10~30分钟,留针时强刺捻转3—5次。属寒者,针后加灸。或刺左足拇趾泉信中心,使其出血。
五、西医治疗 、
在诊断没有急腹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镇静剂,如冬眠灵类药物,可使患者的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或消除。疼痛剧烈者,也可使用镇痛类药。
六、心理治疗
患本病者多精神极度紧张,恐惧不安,甚或认为频临死亡。所以医者必须首先或在治疗的同时,向患者作肯定的解释工作,给予充分的治疗保证,同时充分利用语言的暗示作用,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利于疾病的治疗.
(护理和预防)
未病之时,加强机体的功能锻炼,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同房后不宜饮冷、沐浴、当风,以免受寒。病后宜平卧休息,保暖,勿食生冷瓜果。病愈后一月内当禁房事,之后当节制房事,不可过欲。
(结语)
阳缩一病,以阴茎紧缩、少腹拘急疼痛为特征,发病突然,来势凶猛,常发于小儿,成人突受寒冷或同房受寒者亦可发病。发病主要与肝、肾二经相关。其病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但临床所见以寒为多,热者仅见耳。但不论因寒因热者,其关键均有筋脉挛缩。故其治应从肝、肾二经着手,或温或凉,随证施治,但以温肾暖肝为其常治之法。又不论寒、热,均宜舒筋缓急,或针或灸也应以此为准。非确为热证者,忌用苦寒,以免伐伤阳气。由于病来凶猛,故宜早诊断、早治疗,单法治疗虽可取效,但多法合治最为上策。病愈之后,为免复发,一需继续用药,以巩固治疗,二需省慎房事。
(文献参考)
《圣济总录》:“寒邪客于厥阴之经,而阳气不能自温,故令诸筋拘急,阴器紧缩而肿痛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脉不营及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者,皆厥阴为病也”。
《奇效良方》:“此厥阴经证,其经脉循阴器,络舌本。厥阴经受病,其筋脉动急,故舌卷囊缩者难治。治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芋生姜汤主之”。
《证治要诀》:“舌卷囊缩,不特阴中之阴有之,阳明之热陷入厥阴亦有之。盖阳明主宗筋,宗筋为热风所吹,故弗荣而急引舌与卵,是以舌卷囊缩。当泻阳明以救阴,宜大承气汤”,“厥阴舌卷囊缩,宜急下,如此等证,当速用利下之剂。苟或当下不下,则热毒转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疗,岂可一以下药宜迟为说”。
《证治准绳》:“扁鹊日:舌卷囊缩者死。孙真人曰:阴阳易病卵缩则舌吐出死。凡囊缩,有热极而缩者,有冷极而缩者。凡热极者可下,冷极者宜急温之。下之宜大承气汤,温之宜附子四逆汤加茱芋汤并艾灸关元、气海、葱熨等法治之”。
《医学心悟》:“舌卷囊缩,何以是传经厥阴证?答曰:肝主周身之筋,热邪内灼则津液枯,不能荣养于筋,故舌卷而囊缩,宜急下之。又问曰:直中证,亦舌转囊缩何也?答曰:直中于寒,阳气衰微而敛缩……然直中证,脉必沉迟,或见下利清谷,口鼻气冷诸寒证。邪传厥阴,必烦满消渴之极,或唇焦口燥,身如枯柴,形情大不相同。且直中证,舌虽短缩而润泽;邪传厥阴,则舌敛束如荔枝,必然焦燥毫无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