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年少不懂刘禹锡,白首方知真诗豪

文 / 梦精灵2019

图 / 网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是一篇选入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表现出了刘禹锡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共沉浮的独立人格。也正因此,《陋室铭》成为古诗的高地。

诗魔白居易称赞刘禹锡 '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因安史之乱,多次受贬,仕途坎坷,但他并没有屈服权贵,而是以文明志,体现出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在《陋室铭》创作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一生,可谓是越挫越勇。通晓古今、才华横溢的刘禹锡,即使仕途坎坷,屡次被贬,却一直保持着旷达乐观的心态,生生把中唐的诗写出盛唐的气象,无愧'诗豪'之称。

1.刘禹锡年少有为,却中途衰落

刘禹锡可说是年少有为,二十一岁,考中进士,接着通过了博学宏词科、吏部考试,可谓三科及第,风光一时。三十岁时,做监察御史,那是相当得意。

唐顺宗当皇帝后,刘禹锡跟着王叔文(唐顺宗的伴读)开始'永贞革新',力图重兴大唐。当时革新的两个人叫作王叔文、王伾。革新派觉得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人才,于是,他们成了革新派的核心,都做了官。

此时,刘禹锡这已经到达人生顶峰,年纪轻轻就进入当时的权力中心,还坚持要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可是唐顺宗身体太差,支撑不起局面,于是唐宪宗继位后,把刘禹锡贬到朗州做司马,柳宗元到永州做司马。

遭此厄运,一般人必然颓废,而刘禹锡被贬后,没一点心理负担,反而该吃吃,该喝喝,没心没肺似的。被贬朗州司马的十年,他没有重任在肩,反而有了发展自我爱好的机会,也正因此,培养出了一代'诗豪'

朗州司马这十年,刘禹锡写了200多首诗,占他全部诗作的四分之一。他从没放弃过重回长安的努力,也从没对自己失去信心。

人的一生难免会有不如意,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可能我们无力改变现状,但我们能改变看待事物的态度,乐观坦然地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雨。

2.《陋室铭》的创作动机

公元805年,刘禹锡被贬出京,任远州司马。不久他写下了这首题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公元825年春,50多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安徽和州(历史上也叫历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边缘,刘禹锡来到这里很是高兴,虽是贬官,毕竟已经从'巴山楚水的凄凉之地'来到了可以说是富庶的地方当官。

唐朝的贬官一般是没有地位的,刘禹锡被贬到的和州,有一个策知县,这个知县本应该给刘禹锡安排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他非要让刘禹锡住到城南,一个远离市区的地方,刘禹锡来到新居一看,面朝大江,一片荒芜,非常高兴,还想着知县真心待他不错,知道自己喜欢清静,不喜热闹,所以安排到了这里。

他面对着长江上点点白帆,提笔写下了一副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策知县得知非常生气,让刘禹锡搬家,由南门搬到北门,从三间房搬到了两间房。新居位于河边,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知道策知县故意如此安排,站在门外假装看风景,面对波光粼粼的德胜河,虽没有大江宽阔,却也是别有一番韵致。忽然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回去又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其实刘禹锡面对的根本就不是大江,仅仅是一条河而已,可是对联贴出后,知县居然还是很生气,这次

他把刘禹锡迁到了城中的一间陋室里。

策知县已从刘禹锡两首诗中的后一句'思争辩''心在京'想到了刘禹锡要卷土重来,这是他不能容忍的。尽管策知县一而再、再而三地刁难刘禹锡,甚至给他一间陋室,只能放下一床、一桌、一椅。,然而刘禹锡没有丝毫怨言,由此写出这首著名的《陋室铭》。

3.《陋室铭》的真正含义

刘禹锡坐在小小的陋室里,脸上泛起一丝苦笑,提笔写下了名垂千古的《陋室铭》,这次不是贴在门上,而是找人刻在了石头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文八十一个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从表面看是写陋,其实是把陋室比喻成诸葛庐、子云亭,这比喻可说是明明白白突出了陋室主人刘禹锡安贫乐道之心。何陋之有,不仅仅是追求高雅精神的富有,更是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给人更多的感受,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

刘禹锡是心怀天下的人,他的心怀天下,还体现在《秋词》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当所有人都在悲叹秋天时,刘禹锡说秋天比春天还要好。看那万里晴空,一只白鹤凌云飞起,一下子就把诗引到了蓝天上。刘禹锡赋予了秋日以更加广阔的世界,并把这种境界升华,提升到做人的态度,利用秋日晴空万里比喻做人生的胸怀和豪爽。

刘禹锡在被贬夔州的时候,看着湖边唱着情歌的青年男女,写出了《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词是流放期间所做,他不仅没有因为流放颓废,反而开始琢磨起地方民歌,并把这些元素加入到诗词中。

前往和州的路上,路过洞庭湖时,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看着湖面在月光下如此宁静,洞庭山耸立在洞庭湖中,刘禹锡诗兴大发,写出了'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偌大一个洞庭湖,在刘禹锡眼里恍若一只青螺,他心里装的,哪里是这小小的一洼清水,乃是大唐的山山水水。

刘禹锡有着坚定的人生信念,他自始至终把'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为人生信条,这是刘禹锡的广阔胸怀和崇高境界。

刘禹锡仅仅用八十一个字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从而逆袭成功。他微笑着背着手,对着满天红彤彤的晚霞说: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从《陋室铭》看刘禹锡如何应对逆境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体现的是一种超然,豁达,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他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对比自己的陋室,正是暗示了要以这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能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情操。刘禹锡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等待一代明主出山,杨雄,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对于官职和金钱淡然处之。他希望自己既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期待明主给机会来一展抱负,报效国家。

文中最后一句,孔子云: 何陋之有?这个典故出自《论语》。

原文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其实特别能彰显刘禹锡的精神追求,他学习的是儒家之道,他以圣人的门徒自比,并将自己的陋室比作颜回的陋巷。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门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践行了'穷则独善其身',是安贫乐道的典型人物,由此可见,刘禹锡志向高远。

公元825年,52岁的刘禹锡已步入晚年,面对着官场的屡次失意,人生的大起大落沉,他也曾经有过消极遁世的心境,但是,他还是坚持着高洁傲岸,淡泊名利,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可谓是难能可贵。他带着一种倔强的精神,又回来了。

正如海明威所说的,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结语: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抱怨身边遇到的给自己出难题的人,给自己制造麻烦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处理这种问题有三层境界:远离、微笑、自我成就。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那些与己无关的事情把它抛的远远地。

人生的苦难,我们不能自由选择,却可以决定以一种什么的方式去面对它。路南对于弱者是绊脚石,对于前者确实垫脚石。刘禹锡就把一次次苦难作为了垫脚石,支撑着他一直走下去。

钱钟书说'天下只有两种人,一串葡萄到手,悲观的人挑最好的先吃,乐观的人会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刘禹锡既不属于第一种人,也不属于第二种人,他是第三种人,无论好坏,总能咀嚼出最好的味道,从坏的里面能看到好的,从好的里面发掘出更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