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抗旨冒死救下皇子,却隐瞒不说,皇子登基多年仍不知恩人是谁
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重时,他手下的望气士告诉他长安狱中出现了天子气,武帝大惊,他怀疑有人要谋朝篡位,于是他便命使者将狱中关押的人全部除掉。当时汉武帝的皇曾孙,年仅五岁的汉宣帝也被关在监狱中,随时等候问斩。
汉宣帝是汉武帝儿子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负责审查巫蛊之祸的江充与太子刘据有仇,故意诬陷太子意图谋反,汉武帝一怒之下,便下令“卫太子、皇孙败,家人子皆坐诛”,太子刘据一家只有还是个婴儿的汉宣帝在监狱中幸存了下来。
负责审核巫蛊之祸涉案人员的丙吉,听闻汉武帝要处死囚徒的消息后,他望着监狱中年仅五岁的皇曾孙心存不让,因为丙吉知道,太子当初是被小人诬陷,他不愿太子的血脉就这样断绝。
于是,当汉武帝的使者郭穰带着汉武帝的诏令来到监狱门前的时候,丙吉堵在门口,不让郭穰进去,丙吉怒斥郭穰道:“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
郭穰听见丙吉敢斥责自己,他记恨在心,郭穰在回去禀报汉武帝的时候,他便将这段经历添油加醋,向汉武帝诬告丙吉是如何不遵圣令、如何胆大妄为。
年迈的汉武帝在得知自己的皇曾孙还活着后,他这一次不再像对自己儿子那般绝情,汉武帝叹了一口气说道:“这是上天的旨意让他那么做的。”
原来,天子气竟然指的是自己的皇曾孙,汉武帝幡然醒悟,他下令大赦天下,汉宣帝因此保住了一命。
就在汉武帝宣布大赦天下几天后,汉武帝病逝了,这样一来,刚刚被释放出来的汉宣帝就很尴尬了,因为汉武帝只是释放了他,还没有来得及安排他的待遇,掌管掖庭府藏的官吏就很为难地告诉丙吉:“我想给皇孙最好的供给,但没有皇帝陛下的诏令,我也不敢私自调动物资呢。”
丙吉出于对汉宣帝的同情,便将其送到了祖母史良娣兄长史恭家抚养,史恭的母亲贞君非常同情汉宣帝的遭遇,她将汉宣帝当作自己的后人一样细心照顾,这让从小在牢狱里长大的汉宣帝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别看丙吉对汉宣帝做了这么多事情,丙吉却始终不曾对汉宣帝说明自己在他小时候,照顾他的恩情,以致于汉宣帝本人甚至不知道背后一直照顾他的恩人就是丙吉。
后来汉宣帝被霍光扶立为帝后,汉宣帝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史良娣及其兄长一家都给出了丰厚的回报,连当年照顾过自己的奴婢也给了数十万钱的奖赏。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汉宣帝从别人口中得知了丙吉对自己的恩情,他十分吃惊,自己这么多年竟不知对自己帮助最多的原来是这个朴实的大臣。
汉宣帝便亲自询问丙吉整件事的经过,厚道的丙吉依然将其当作平常的事情,并不因此讨要汉宣帝的奖赏。汉宣帝大为感动,便向丞相下旨:“朕微眇时,御史大夫吉与朕有旧恩,厥德茂焉。《诗》不云乎?'亡德不报’。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
丙吉后来的仕途一帆风顺,他一路走到了丞相的位置,还成为了汉宣帝时期入选麒麟阁的十一名功臣之一,真可谓是功成名就,人生赢家。
丙吉能够从狱法小吏走向仕途的巅峰,不得不说,他的处世哲学是相当高明的,丙吉这个人通晓人情世故,他有三大处世原则:
1、不居功自傲,与人恩情,从来不主动言说。
恩情是一把双刃剑,生活中从来不缺乏恩将仇报的人,所以做善事的时候,我们要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不要将自己对某某的恩情到处去讲。
如果对方有报恩的心思,对方有能力的时候自然会回报我们,一旦对方没有报恩的心思,我们又以恩人自居,这只会招致对方的反感,让对方误以为我们试图用恩情去道德绑架对方,从而平白生出矛盾。
2、如果对方不是十恶不赦,那就尽量得饶人处且饶人。
丙吉严于律己,他断案,跟旁人不同,他在乎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法和情。
汉宣帝入狱的时候,他是因家人“谋逆”的罪名被牵连的,当时旁人对他避之不及,唯恐惹祸上身,而丙吉却不惧风险,硬是把案件拖住,保了汉宣帝五年之久,其理由是丙吉单方面认为太子一家是无辜的,他很同情汉宣帝:心知太子无事实,重哀曾孙无辜。
3、与老板相处时,不要锋芒毕露,就算自己能力突出,在语言上,也要尽量保持平和的态度,不要摆出傲慢的姿态。
丙吉能够洞察人心,坚守住自己的一份善心,在斗争激烈的职场中扶摇直上,丙吉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今中外,但凡能成就大事者,在某些方面都一定有过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