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痰证”与化痰药、化痰方剂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痰证为病证名。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证。

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劳纵欲等影响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以致不能输布水液而停聚成痰。因痰浊内阻,以咳嗽气喘,咯痰量多,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或神志错乱,苔腻,脉弦滑为常见症。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痰质黏稠、胸闷泛恶、脘痞纳呆、头目晕眩,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乱而为癫、狂、痴、痫,或为瘰疬、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腻、脉滑。治宜祛痰为主。

《诸病源候论》已有寒痰、热痰等名。《丹溪心法·痰十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痛肿,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

痰的有形、无形:无形之痰是存于体内,而且是从头到脚,无处不到的,如痰阻经络的瘰疠结核、痰迷心窍的神昏癫痫、痰凝的肥胖、痰瘀的胸痹等,中医有百病生于痰)

《症因脉治·痰症》:“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景岳全书·杂证谟》:“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痰又与肺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热痰、湿痰、燥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化痰药、化痰方剂

化痰药——痰证(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温化寒痰药——寒痰、湿痰:半夏(附药:水半夏)、天南星(附药:胆南星)、白附子(附药:关白附)、白芥子、皂荚(附药:皂角刺)、旋覆花(附药:金沸草)、白前、猫爪草

(1)燥湿化痰方剂:二陈汤;导痰汤;茯苓丸;金水六君煎。

(2)温化寒痰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

清化热痰药——热痰、燥痰: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3)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温胆汤、滚痰丸。

(4)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5)燥痰(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