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刘一针 治疗血栓(淤血)临床中最常见的病症
原文作者:刘一针
治疗血栓(淤血)临床中最常见的病症
(一)、颈 椎病
1)、颈型颈椎病:
反复出现“落枕”及颈中风现象。
平时肩胛骨内上角和内侧缘常有酸胀疼痛感。
2)、神经根型颈椎病:
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突出表现:向上肢传导的放射痛、麻、转侧不利。
3)、脊髓型颈椎病:
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两下肢的波浪型、进行型麻木和运动障碍。患者感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步态笨拙,有脚下“踩棉花”的感觉。
可见到髌阵孪及踝阵孪。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位置性眩晕。
精神萎靡,乏力嗜睡。
br />耳鸣、耳聋、视力降低。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有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突出症状:慢性头痛。头痛往往呈持续性,主要出现在额部,特别是眼窝和眉棱骨处。
眼压下降。出现眼珠疼痛,伴恶心、呕吐。
咽喉不适、干渴和异物感、嗳气等症.
类冠心病综合症。胸前区憋闷,心悸怔仲;窦性心率不齐、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导致全身性交感紧张时,可引起颈性高血压。
脸上总感觉有一根头发;或有蜘蛛网。
(二)、颈椎间盘突出症
1)、外侧型突出:
特点:颈神经根受压。支配区麻木,重者剧烈疼痛,小便或咳嗽时加重。
有痛性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旁中央型突出:
特征:颈神经根和脊髓共同损伤为特征。既有上肢放射性神经痛,也存在下肢传导束压迫的现象。
除有椎间盘侧方突出的症状、体征外,尚有单侧脊髓受压症状。
3)、中央型突出:
以下肢症状为主,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截瘫。可引起下肢瘫痪或步态不稳,部分患者出现排尿障碍。
X光片:正位片可显示颈椎侧弯畸形,侧位片上,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或呈反曲。
临床分期分型
1)、椎管内压迫、水肿期:
疼痛剧烈,刻无安宁,颈背肌肉痉挛,颈部呈强迫体位,棘旁及横突前间隙颈神经出口处显著压痛并向后背、上肢放射,局部扣击痛;严重者甚至不能卧床,夜间被迫以坐位入睡。
2)、椎管内减压期:
上肢放射及颈背痛逐渐减轻,颈部自主范围恢复正常,棘旁压痛存在,但不向后背、上肢放射,扣击痛阴性;上肢肌力增强,下肢锥体束征阳性程度减弱.
3)、恢复期:
颈背痛和上肢放射痛消失,遗留小范围麻木、不适感,下肢锥体束征阳性基本消失,但颈部劳累后上述症状可反跳。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1、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部遭受较重的外力作用,或长期弯腰、承重,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多发于腰4-5、5-骶1。
2、常见症状:
髓核多从一侧,(少数可同时在两侧)的侧后方突入椎管压迫神经根;也可由中央向后突出,压迫马尾神经,造成大小便障碍。如纤维环完全破裂,破碎的髓核组织进入椎管,可造成广泛的马尾神经损害。
3、临床症状:
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
腰背部板滞、活动功能障碍。
病程较久者,常有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的主观麻木感。
诊断:
直腿抬高试验及直腿抬高加强实验阳性。
屈颈试验阳性,严重者坐位屈颈实验不能完成。
下肢后伸试验阳性。
腹压增高时,则腰痛加剧,且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按压痛点时,可引起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疼痛。
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膝、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特点:
第三腰椎横突部位明显压痛为特点的慢性腰痛。又称:腰三横突周围炎;或腰三横突滑囊炎。
症状:
腰部一侧酸痛或钝痛,腰部活动受限,对侧腰部可有牵掣痛。腰部健侧侧屈和旋转活动时,疼痛尤甚。
在第三横突外缘,相当于第三腰椎棘突旁4cm处,可触及明显压痛及局限性肌紧张或肌痉挛,并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并有弹响感。按压时由于第2腰神经分支受刺激而引起大腿及膝部的放射痛。
(五)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临床症状:
腰痛,或臀部痛,大腿痛。间歇性跛行、阴部麻木及小便失禁或尿潴留。
腰背部板滞,活动受限,腰部屈伸活动时可加重症状,滑脱节段可触及“台阶感”。
(六)、骶髂关节紊乱症
临床表现:
1)、坐骨神经痛:
急性病:骤然起病、患侧臀部及下肢胀痛麻木,以及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或“触电感”。呈“歪臀跛行”,不能挺胸直腰。翻身起坐和改变时疼痛加剧。患肢呈半屈曲状,主动或被动伸屈均明显受限并剧烈疼痛。咳嗽或打喷嚏时患肢常有放射性疼痛病情极重者往往由旁人搀扶或持拐来诊。
慢性患者上述症状缓和,自觉下腰部隐痛乏力、患肢“短了一截”,和酸软、麻胀、怕冷等。
2)、盆腔脏器功能紊乱:
患侧下腹部胀闷不适和深压痛,肛门急胀感,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排便次数增加,尿频、尿急,甚至排尿困难,会阴部不适,阳痿,痛经等。
3)、骶髂关节炎:
患侧骶髂关节压痛和酸胀不适,患肢外侧牵掣痛、麻木。腰骶部酸软乏力,需经常更换坐姿或站立的重心。
部分患者表现为骶尾部顽固性疼痛和触痛。
妊娠期和产后妇女,可引起耻骨联合处疼痛。
4)、体征:
急性患者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腰脊侧弯畸形(健侧凸),患侧骶棘肌痉挛。骶髂关节压痛并可往同侧下肢放射。直腿抬高明显受压。
慢性患者,只有关节局部的压痛和患侧腰臀肌及下肢肌肉萎缩。
5)、临床常见:
右侧骶髂关节以前错位居多,左侧骶髂关节以后错位多见。
(七)、强直性脊柱炎
1)、概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椎间关节、骶髂关节、椎旁韧带,最后导致整个脊柱强直、畸形的疾病。北方多见,好发年龄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2)、病情起止:
始于骶髂关节而极少累及四肢小关节;关节滑膜炎不明显而韧带钙化、骨化明显;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并且不出现皮下类风湿结节。
3)、病因:
强直性关节炎患者85%左右有前列腺炎及膀胱炎,故认为本病与泌尿生殖系感染有关。
与遗传有关。
与寒湿有关。
本病最早出现于骶髂关节,渐进性向上蔓延,至下段颈椎依次受累,主要表现为“慢性炎性浸润”,关节软骨增生、骨化;韧带钙化和骨化,关节囊和韧带附着部的骨质遭侵蚀破坏,代之以骨赘生长;椎间盘的软骨板和纤维环外层炎症引起软骨内骨化,并与前韧带形成的韧带赘融合成骨桥,使整个脊柱最终发生强直。
4、检查:
X线检查可见椎体之间形成骨桥呈“竹节样”改变。
(八)退行性脊柱炎
1)、概论:
退行性脊柱炎又称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等,是中年以后发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腰椎发病较高,
2)、主要特征:
椎体边缘增生和小关节肥大性变化。
3)、临床症状:
腰背部酸痛不适,僵硬板滞,不耐久坐、久站,晨起后症状较重,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腰部屈伸活动不利,但被动运动基本达到正常。
急性发作时,腰痛加剧,且可牵掣到臀部及下肢。
若骨刺压迫或刺激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九)、项背肌筋膜炎
项背肌筋膜炎:
又称项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症,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炎症,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十)、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
又称为腰臀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中医称,肾虚腰痛。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以及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扭伤,导致局部无菌炎症,从而引起腰臀部一侧或两侧的弥漫性疼痛。
(十一)梨状肌综合征
概述:
是指间接外力如闪、扭、下蹲、跨越等,或受凉。使梨状肌受到牵拉而至损伤,引起局部充血、水肿、肌束痉挛,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少数坐骨神经从梨状肌腹中穿出,或坐骨神经高位分支,故,常影响坐骨神经而产生症状。
临床症状:
臀部深层疼痛,且有紧缩感,可沿坐骨神经出现下肢放射痛。
患侧下肢不能伸直,自觉下肢缩短,步履跛行,或呈鸭步移行。
(十二)、肩周炎
肩周炎:
是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特征:
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和肌肉萎缩。
病因:
主要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肩部外伤、慢性劳损、感受风寒等有关。
病理变化:
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
(十三)、膝关节炎
临床症状:
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初起时疼痛为发作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和夜间疼痛较重,上下楼时明显。
膝关节活动受限,跑跳跪蹲均受不同程度的限制。
关节活动时有摩擦或弹响音,部分患者关节肿胀。
膝髌处明显压痛,股四头肌可有萎缩。
(十四)、肘关节炎
概述:
1、网球肘:是指肱(gong)骨外上髁(ke)炎。即肘关节外上侧。
2、高尔夫球肘:是指肱骨内上髁炎。即肘关节内上侧。
3、矿工肘:是指尺骨鹰嘴下滑囊炎。即肘关节下端尺骨鹰嘴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