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开设(三)5:距今7000年的太阳人是农神

天地开设 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第三篇  城国与城邦

  距今7000年的太阳人是农神

文|黄饮冰

根据中新社报导,(2013年)10月29日,距今7000年的“太阳人石刻”文物亮相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该石刻长115、宽20、厚12厘米,1998年11月出土于秭归县东门头遗址。石板上用阴刻线条描绘了简洁的人像,人像腰部两侧刻画星辰图案,头上方刻有带23条光芒的太阳图案。据悉,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太阳图腾崇拜石刻文物,是三峡地区重要的史前美术遗物和珍贵的原始艺术品。

这是报道截图:以前没有注意到这篇意义非凡的报导。遗憾得很。

(中新社报导截图,中新社发,陈超摄)

下图就是“太阳人石刻”:

太阳人石刻

那么,这个距今7000年前的“太阳人石刻”中的“太阳人”是谁呢?

其实我在谈高庙的时候,在[高庙是历史上的祭祀之国]一文中,谈到过“农神”的起源问题。当时只是猜测,没有看到实际的农神。农神是对第一个发明糯稻种植技术的人的神化,农业离不开太阳,所以我肯定原始的农神就是“太阳与人的组合体”——头顶太阳的神人。

从语言的发展逻辑讲,有一个族群称旱稻为“秜”(ni),由秜(ni)发展出糯(nuo),糯的种植就是农(nong),傩(nuo)也由此而来。这个称旱稻为秜的族群,我称之为华尼人,即原始的华人。

在《伏羲在高庙吗?》一文中,我也谈到了农神问题,认为农神是祖神女娲分离出来的头顶太阳的专司农业的女神。以下是截图:

所以,我认为这个距今7000年前的头顶太阳的人(应该是个女人)是距今7000年的“农神”。

最早是没有神农的,只有农神。以后演变出神农。

在中国这样原生农业地区,只有神农的传说、没有农神的偶像是不可能的。以前都是以“牛”作为“农”之神的,也把“牛”看做是神农的图腾之一。但是很明显,在牛耕之前,农业就已经作为重要的产食经济而存在了,中国传说和考古发现的农具也是“耒耜”,牛耕之犁铧一类的“三角器”,在良渚文化有发现,但是在江汉地区,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发现的是“锄”,说明江汉地区是“锄耕”而不是“牛耕”。把牛当做是神农氏的图腾是可以的,但是把牛当做是农神的标志则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的认识不符合农业的起源历史。“头顶太阳的神人”是农神,则是理所当然的。

在鄂西山区发现农神也是与我做出的两湖地区的稻作族群的一支糯农部北迁的路线是一致的。

距今7800年后,两湖地区进入洪水泛滥期,加之东部大海一直扩展到逼近两湖东部的九江一线,海水顶托导致两湖地区的内洪不能下泄,两湖地区的云梦泽与洞庭湖连成一体,两湖地区的平原地区被淹没,平原稻作农业就在两湖平原进行不下去了,两湖平原地区的人口撤到四周的山区去了。在城背溪文化期间,在江汉地区与鄂西山区交界的一些山坡地,出现了稻作农业。在大溪文化时期,随着两湖地区洪水的消退,稻作农业重新发展到平原地区,如江汉平原和澧阳平原。

在大洪水和海浸叠加期,一部分原居于两湖平原地区的稻作族群——古华人(华尼尸)糯农族群,在糯神(农神)的引导下,进入到鄂西山区,并进一步进入到甘南、陕南关中、豫西,也就是进入到古夏人西支的生活区,与古夏人西支混居在一起。

糯神(农神)就是在这个北迁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神农的,因为农神进入甘南、陕南关中、豫西后,给古夏人和北方地区带去了神奇的农业和神奇的旱作物——稷(粟)。

在鄂西秭归县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太阳人,以证明神农族群从南方经鄂西进入甘南的猜想是正确的,也可以证明北方的神农氏由南方的糯神(农神)演变而来的痕迹。

在北方,实际是有农神的,就是“稷”,但是时间太晚,明显与中国农业起源于上古的历史不相称。鄂西发现的“太阳人石刻”,正好填补了远古农神的缺位。

柱是有记载的中国北方最早的农神。《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氏属于炎帝系列,就是炎帝帝系中的一代炎帝。炎帝烈山氏的儿子叫做“柱”,是自夏代以上祭祀的“稷神”,即农神。

《路史》中记述:柱所都蒲坂。认为上古传说中的农神,即烈山氏之子柱曾建都于此。蒲坂就是蒲州,现在的山西永济市。

还有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后土”。后土是社神,即土地神,不是农神。后土是炎帝后裔共工的儿子,能平水土,所以被后世敬立为社神。

神农与炎帝被混为一谈,也跟神农和炎帝的农业功绩有关。

黄饮冰2018年2月15日随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