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层次人,与人交往不靠“巴结”,讲究这“三点”得注意了

“巴结”人的结交人脉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了现在社会的主流交往方式,多给别人戴高帽,做一个畏畏缩缩的“低等人”,说话都不敢大声说,这样的交往方式看起来非常轻松,随随便便就有人和你成为朋友。

然而这样的“塑料友谊”是不长久的,甚至是不存在的,对方看中你的只是你“巴结”对方,让对方快乐罢了,一旦你一改常态做回自己,你们的友谊即将荡然无存!如果你一直“巴结”下去,你将完全丢掉自己,得不偿失。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学、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这一点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国藩能与之相提并论。然而曾国藩在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却“屡败屡战”,且两次因为遭逢惨败而急得想跳水自尽,其胜负之机、其为将风度又与王阳明四十二天内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相去甚远。而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开创并秉持的“心学功夫”密不可分。

王阳明是明代的心学大师,他所创立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两大心学体系,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追捧,甚至还名扬了海外,影响了无数的人。王阳明说:

其实真正高层次人,与人交往时不靠“巴结”,靠的是这三个“手段”。

第一个:提升个人的价值,是最直接的手段

正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什么样水平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朋友。一个人如果整天吊儿郎当,那么他的朋友同样也就是一些酒肉朋友罢了。反之,积极向上的人朋友的人品都不会太差。

奥巴马小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小混混,抽烟旷课甚至是吸食大麻,这个时候的他如果想要交上上层社会的人成为朋友,那根本不可能,到时候来呢?当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的时候,各个人都一样和他有一段友谊。这就是提高了自己的价值,朋友自然而然就有了。

第二个:懂得相互帮衬,是最共赢的手段

一个好汉三个帮,与人相处过程中相互帮忙最容易产生友谊。

同事赵丽,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高冷的人,平时话不多,也不太爱跟其他人打交道。不过她能力出众,有些工作上的难题我一直想向她请教,苦于跟她不熟,没有适合的机会。

虽然别人都说赵丽不好接近,但是我是不信的。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顺手帮她拿个快递,送份报表什么的,一些举手之劳多了,我和她话也就多了。自然而然我们成为了朋友,后来在一次业务竞争中,全靠赵丽的帮忙,我才能在同行面前取胜。也正是在这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我们彼此有了信任,一起干出了不少大项目。

第三个:懂得提携他人,是最聪明的手段

喝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种美德,一个有美德的人不会少朋友。

我们领导以前其实是我们同事,有一个项目当时我们团队完成得非常不错的,因为领导出力最多,总公司决定晋升他。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服,为什么大家一起出力。最后他一个人晋升了?

不过后来我们也觉得没什么,因为领导就职之后一直在为我们谋福利,在能提拔人的时候我们都是安排在第一位。久而久之,我们也没有把他当领导,就是一个好哥们,好兄弟。他照顾我们,我们自然更卖力帮他跑业务,以至于我们部门的业务量年年都是最高的。

结交朋友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是千万不要去选择“巴结”,每个人背后都是有脊梁骨的,那是一个人的人格,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降低。以上方法结交的朋友不仅不需要自己低声下气,收获的友谊还是最纯真的,希望对你有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王阳明心学中粗浅的认知罢了!

学一学王阳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弯路

王阳明虽然已经远去,但他创建的“阳明心学”却风靡海内外,影响至今。近代的曾国藩、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志士,都很推崇他;日本明治时代的“军神”海军元帅东乡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了七个字:“一生低首拜阳明”。

在日本,王阳明的《传习录》是大众读物,上到老人,下到孩子、家庭妇女,都对它时常研读。

王阳明心即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已深入人心,并且当代众多名人、大咖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创造了不菲成绩。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越发孤独。

阳明心学高扬的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初心,洒脱的胸怀,从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意义,让疲惫脆弱的内心重新获得强大力量,在浮躁的氛围中获得内心的宁静,是修身养性的良好指导思想。

同时,王阳明心学对个人发展,思想解放,事业、仕途的开拓进取都有着有益的启示,为此,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一生,读懂阳明心学,从中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

在了解王阳明的一生、哲学智慧方面,莫过于读他的传记、语录故事,下方横条《知行合一 》+《传习录》两本书 ,不仅全方面描写了王阳明的一生,还有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的传习录,对知行合一、致良知给予了细致的讲解,使读者更容易吸收理解阳明心学的哲学智慧。

《知行合一》这本书,还以小说敏锐的触角探及王阳明的内心世界,解开了有关于王阳明思想的诸多谜题,让读者了解到一代先哲是如何在大明王朝的风云变幻中,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至圣追求的,这不仅是一部“从凡至圣”的励志书,更是一部全面了解阳明心学精髓的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