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帮】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期中考试一定用得上!
01
归纳段意
✍其中,最常考察的是说明文体。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时间 空间 逻辑)、说明方法。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
打比方:与比喻的修辞手法一致,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字: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与对比的修辞手法一致,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02
概括中心思想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用中心句回答。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需要仔细揣摩结尾,着重关注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针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善于:寻找关键词。
“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03
理解含义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再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04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针对这种题型,我们要做到:明确句子位置+分析结构内容。
若位于文首,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若位于文中,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若位于文末,在结构上多与文首相呼应,在内容上往往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05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喻的作用:
①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加深印象,产生共情。
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排比的作用:
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3. 夸张:标明态度
答题格式:通过夸张描写...表明了...
✍夸张的作用:
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 引用:烘托品质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诗句...强调了...
✍引用的作用:
通过诗句、名人故事、名人语言等,“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5.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6.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06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07
选择恰当的字词
1. 仔细阅读字词所在的句子,了解句意,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2. 认真分辨两个词语的区别是什么,以句意为依据作出选择。
08
标点符号的作用

09
给文章拟定恰当的题目
1. 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简短的修饰语;
2. 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10
分析写作顺序
1. 时间先后顺序
2. 地点变换的顺序
3. 事情发展的顺序
4. 按总后分、总分总、先分后总的的顺序
11
关联词填空

12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