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一键收藏吧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
一、总论:
1. 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
2. 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EPI技术可与所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4. 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 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 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 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 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 HR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 CT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
11. 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
12. 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由于器官于病变内碘的浓度差别而形成密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楚,还可根据对比增强特点确定病变性质。
13. EBCT:又称UFCT,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四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50ms,可行CT电影观察。
14. MSCT:多层螺旋CT,采用多排探测器矩阵,每排探测器矩阵可单独完成一层图像重建,也可多排探测器数据共同完成一层图像重建。
延伸内容:
1、 人工对比: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隙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称人工对比。
2、 自然对比: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天然存在的密度差,称自然对比
3、 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4、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利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
5、 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ng System,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6、 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将特定的诊疗器械导入病变的相关部位,进行非手术的治疗或取得病源学、病理学等诊断材料;具有创伤性小、疗效高、诊疗相结合等优点。
7、 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8、 DDR:即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利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行数字化,进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9、 CT值:根据人体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系数,换算成数值,反应不同吸收系数组织的密度。5Hh影像园XCTMR.com
10、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1、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2、 MRA: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13、 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14、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二、骨肌关节系统:
1.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指在一定单位体积内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组织学变化是骨皮质变薄,哈氏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2. 嵌入性骨折:(imbedibility fracture):骨折断端相互嵌入,形成嵌入性骨折。X线片上并不显示透明的骨折线,反而表现为密度增加的条带状影,系因相互嵌入的骨断端重叠所致。
3. 骺离骨折(epiphyseal fracture):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骺离骨折。X片上,骨折线不能显示,指显示为骺线增宽或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还可以是骺于干骺端一并撕脱。
4. 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cm~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5. Schmorl结节:椎间盘突出时,椎体边缘,尤其是后缘出现骨赘,髓核向椎体脱出,称为Schmorl结节。
6. Brodie脓肿:慢性局限性骨髓炎,大都限于长骨干骺端骨松质中。X线表现为:圆形,椭圆型或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整齐,周围有硬化带,无骨膜增生,无软组织肿胀。
7. Garre骨髓炎:硬化型骨髓炎,特点是骨质疏松硬化,骨膜增生明显,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干增粗,边缘不整。
8. “泥沙状”死骨:发生骨结核时,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碎屑状死骨,密度不高,边缘模糊,称“泥沙状”死骨,这是骨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9. 串珠肋:(rachitic rosary):佝偻病时,肋骨前端由于软骨增生膨大,形成串珠状。
10. 关节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of joint):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引起关节间隙变窄,骨性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并于骨缘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11. 关节强直(ankylosis of joint):可分为骨性和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关节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结果,虽然关节活动消失,但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
12. 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是组成关节骨骼的脱离、错位。有完全脱位和半脱位两种。
延伸内容:
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每一个骨骺的骺软骨内二次骨化中心出现时的年龄,和骺与干骺端完全结合,即骺线完全消失时的年龄。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骨皮质变薄。
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
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梁增粗、增多、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所引起的骨质增生。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致密影。
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X线表现为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在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区的骨破坏和缺损。
三、呼吸系统:
1. 波浪膈:由于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有时在深吸气时膈肌受肋骨的牵引所致横膈呈波浪状。
2. 纵隔摆动:一侧主支气管内异物引起不完全阻塞时,两侧胸腔压力失去平衡,呼气时患侧胸腔内压升高,纵隔向健侧移位,吸气时纵隔恢复原位,称纵隔摆动。
3. 肋骨融合(fusion of rib):相邻两条肋骨的骨性融合,局部肋间隙消失,多见于5、6肋。
4. 肺门角(lung hilum angle):两侧肺门可分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角,称肺门角。
5. 肋膈角(cost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外侧逐渐向下倾斜,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夹角,被称肋膈角。侧位片上,膈前端与前胸壁形成前肋膈角,膈后端与后胸壁形成后肋膈角。
6. 心膈角(cardiophrenic angle):正位胸片上,膈内侧与心脏形成的夹角。
7. 肺实变(alveolar consolidation):终末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蛋白及细胞所代替,而形成实变。多见于各种急性炎症、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和肺水肿。
8. 空洞(cavity):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而形成的,空洞壁可由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肿瘤组织等形成,可分厚壁空洞核薄壁空洞。
9. 空腔(intrapulmonary air containing space):是肺内生理的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10. 空气半月征:偏心型空洞与壁之间形成半月形空气影,称空气半月征,为空洞内曲菌球的特征性表现。
11. 兔耳征: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当有两根线状毛刺与胸膜相连时,形似兔耳。
12. 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tation):肺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常有短细毛刺向周围伸出,靠近胸膜时可有线状,幕状或星状影与胸膜相连而形成胸膜凹陷征。
13. 分叶征(lobulation sign):肿块的轮廓可呈弧形凸起,弧形相间则为凹入而形成分叶状肿块,称分叶征,多见与肺癌。
14. 空泡征:瘤体内有时可见直径1mm~3mm的低密度影,称空泡征。
15. 毛刺征(spiculation sign):瘤体边缘可见不同程度的棘状突起,称毛刺征。
16. Kerley A、B、C线:间质性肺水肿时,不同部位的肺泡间隔水肿增厚形成的小叶间隔线。Kerley A线自肺野外围斜行引向肺门,长5~6cm,宽0.5~1cm,常见于急性左心衰竭。Kerley B线位于肋膈角区,水平横行,长2~3cm,宽1~3mm,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及慢性左心衰竭。Kerley C线位于肺下野,呈网格状,常见于肺静脉高压明显加重者。
17. 胸膜下线(subpleural line):肺纤维化时,由于广泛的小叶间隔增厚,相邻增厚的小叶间隔相连,在胸膜下1cm以内,可见与胸壁平行的弧形线状影,长2cm~5cm,称胸膜下线。
18. 胸膜尾征:包裹性胸腔积液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凸镜型液体样密度影,基底宽而紧贴胸壁,与胸壁的夹角多位钝角,边缘光滑,邻近的胸膜多有增厚,形成胸膜尾征。
19. 轨道征(tramline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水平走行而与CT层面平行时表现为轨道征。
20. 戒指征(signet-ring sign):柱状型支气管扩张时,当支气管核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可表现为管壁圆形透亮影,呈戒指征。
21. 指状征:支气管扩张时,当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充满粘液栓时,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阴影,称为“指状征”。
22. 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时,X线特征表现为:a、原发浸润b、淋巴管炎c、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这三个特征表现同时出现,形似哑铃状,又称哑铃征。
23. 卫星灶(satellite opacities):结核病变的周围常可见散在的纤维增殖性病灶,称卫星灶。
24. 浮莲征:寄生虫囊肿如包虫囊肿穿破后,部分囊液排出可形成气液面以及囊塌陷漂浮于液面上。
25. 界面征:不同的病理组织在肺间质内聚集,可以导致间质增厚,与含气肺组织对比的界面出现不同称为界面征。
26. 横“S”征/反“S”征:发生右上叶中央型肺癌时,X线可见右肺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相连,构成形似S横着写的征象,为右上叶中央型肺癌特征性表现。
四、循环系统:
1、肺充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血流量增多,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肺纹增多、增粗,结构清楚,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
2、肺淤血: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郁滞于肺内,X线表现为肺门影增大,纹理增多、增粗,结构模糊,出现反射性血管痉挛时,上肺野纹理增粗,下肺野纹理变细。
3、肺缺血:即肺循环血流量减少,由于右心排血受阻所致,X线表现为肺门血管变细、小,肺纹理稀少,肺野透亮度增高。
4、肺静脉高压:由各种原因导致肺静脉血回流受阻,肺静脉压力增高,因此具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另外,在肺淤血的基础上还将出现间质性肺水肿和(或)肺泡肺水肿的表现。
5、间质性肺水肿:肺淤血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肺淤血的表现外尚有肺野密度增高,出现网状肺纹,出现克氏A、B、C线。
6、肺泡性肺水肿: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漏出液储集于肺泡内,可与间质性肺水肿并存,X线表现:一侧或两侧肺内多片或融合成大片的渗出性病变,常以肺门为中心,分布于肺野中、内带,若是双侧,常对称呈蝶翼状分布。
7、肺动脉高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X线表现:肺动脉段明显突出;肺门动脉血管扩张(右下肺动脉干横径>15mm),而肺野中、外带血管变细;透视下见肺门舞蹈征;右心室增大。
8. 蝶翼征(butterfly sign):肺泡性肺水肿的典型征象,X线上见大片状模糊阴影聚集于以肺门为中心的肺野中心部分,两侧较对称,其密度以在肺门区为最深,向外逐渐变浅,类似蝴蝶的两翼状阴影,肺尖、肺底和肺外围部分清晰。
9. 盔甲心:结核性心包炎的心包积液量多较大,常引起广泛粘连导致缩窄性心包炎,增厚的心包可呈盔甲样包绕心脏,此时常伴有钙化,称“盔甲心”。
10. F4/TOF:法洛四联症,为一种先天性心脏病,病理畸形为: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其中以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为主要畸形。
五、消化系统:
1. 胁腹线(flank stripe):腹部前后位片上,在两侧胁腹壁的内份,可见腹膜外脂肪影,上起第10肋骨下端,向下延伸到髂凹而逐渐消失,称胁腹线。
2. 贲门切迹(cardia incisura):又称食管—胃角,是胃食管前庭段左侧壁与胃底形成的一个锐角切迹。
3. 胃泡(gastric bubble):立位时,胃底内含气,称为胃泡。
4. 蜗牛胃(snail-shaped stomach):胃小弯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小弯缩短,致幽门与贲门靠近,形成蜗牛胃。
5. 葫芦胃(cucurbit-shaped stomach):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由于瘢痕收缩使胃体部呈环状狭窄,形成葫芦胃。
6. 肝角:肝下缘与肝外缘相交形成肝角,一般呈锐角。
7. 粘膜相,充盈相,加压相 见八年制教材P.305
8. 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指消化道管壁向管腔内局限性突起时,在X线造影时,可见到腔内由钡剂勾画出的消化道轮廓形成局限性的内凹改变。
9. 憩室(diverticulum):消化管壁局部发育不良,肌壁薄弱和内压增高致该处管壁膨出于器官轮廓外,使钡剂充填其内。X线表现为器官轮廓外的囊袋状突起,粘膜可伸入其内,可有收缩,形态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与龛影不同。
10. 鸟嘴征:食管中下段及贲门痉挛狭窄并发食管中上段扩张,当食管内存大量液体时,钡剂象雪花样分散于液体中,缓慢下沉至狭窄的食管下段,食管下段呈鸟嘴状变细进入膈下胃腔,称胃鸟嘴征。
11. 鱼肋征:空肠梗阻的重要X线征象,表现为在扩大的空肠内见到密集排列的线条状或弧线状皱襞,形似鱼肋骨样。
12. 驼峰征:蛔虫性小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在立位腹部平片表现为扩张的肠管内有软组织密度影突出于液平面之上,呈驼峰状。
13. 假肿瘤征(pseudotumor sign):绞窄性小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大积气积液表现,当扩大很大时,形似肿瘤,称假肿瘤征。
14. 三叶草样变形: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愈合时形成瘢痕组织,严重时可形成狭窄,伴憩室形成可使壶腹部呈三叶草样。
15. 粘膜线(hampton line):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一宽约1~2mm的光滑透明线。
16. 项圈征(collar sign):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宽约5~10mm的透明带,形如项圈。
17. 狭颈征: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上下端明显狭小,对称光滑透明影,形如颈状。
18. 痉挛切迹(incisura):胃小弯溃疡发生时,小弯溃疡在大弯相对应处出现的一光滑凹陷。
19. 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深而大,深度多超过1cm以上,口部有较宽大透亮带。
20. 穿孔性溃疡(nemomena,perforating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很大,如囊袋状,其中常出现液面和分层现像即气液钡三层或气钡两层现象。
21. 胼胝性溃疡(callous ulcer):消化性溃疡中一种特殊类型,龛影大,但直径不超过2cm,而深度不超过1cm,有较宽透明带伴粘膜纠集。
22. 粘膜纠集:消化道粘膜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车辐状或放射状。
23. 激惹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时,由于有炎症刺激,表现为钡剂迅速通过球部不易停留,迅速排空。
24. 皮革胃(leather bottle stomach):浸润型胃癌时,胃腔狭窄,胃壁僵硬,胃广泛受累形如皮革袋。
25. 指压征(finger pressure sign):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因粘膜及粘膜下层癌结节浸润使龛影口部有向龛影隆起的不规则的环状压迹,形似手指压迫样,加压后显示清晰。
26. 裂隙征(尖角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两个指压征之间指向口部的尖角,为溃疡周围的破裂痕迹或两个癌结节间的凹陷。
27. 环堤征: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正位上环绕龛影的宽窄不一的不规则透明带,切线位呈半弧形,为肿瘤破溃后留下的隆起边缘。
28. 跳跃征:溃疡型肠结核发生时,因回盲部炎症溃疡形成,钡剂通过此段时非常迅速,不能正常停留,致回肠末端,盲肠和升结肠充盈不良或少量钡充盈呈细线状,而上下两端肠管则充钡正常,时溃疡型结肠核典型表现。
29. “1”字征:增殖型肠结核,盲肠和升结肠管腔狭窄,缩短,僵直,狭窄的回肠被缩短的升结肠牵拉呈几乎竖立,跟升结肠形成“1”字。
30. 苹果芯征:溃疡型结肠癌时,表现为较大且不规整的龛影,沿结肠长轴发展,边缘有尖角及不规则的充盈缺损,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典型X线表现为“苹果芯征”。
31. 环靶征/牛眼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可见有的瘤灶中央小圆形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系中心性坏死或含水量增加。
32. 环征:肝脓肿CT增强扫描时,低密度的脓腔和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以及周围的无强化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的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特征性表现。
33. “树上挂果”征:肝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动脉造影的早期动脉相,肿瘤边缘出现半点、棉花团状显影,称“树上挂果”征。
34. 晕圈征: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观察,T2WI上,有的转移灶边缘可见高信号带。
35. 胃垫征:胰腺癌发生时,胃窦部向前上推移,形成局限性边缘光滑的压迹,成为胃垫征。
36. 笔杆征:胰腺癌发生时,扩张的胆管压迫十二指肠球后段形成垂直的带状压迹。
37. 内缘双边影像:胰腺癌发生时,癌肿直接压迫侵犯引起十二指肠环内侧粘膜的移位,破坏所致。
38. 反“3”征:胰腺癌发生时,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壶腹部上、下肠腔时,造成上、下肠曲扩大,各形成一个凹形压迹,形如反置的“3”字形。
39. 双管征:胰腺癌发生时,胰管、胆总管、肝内胆管呈不同程度扩张,扩大的胆总管,胰管于胰头肿块处骤然截断,称双管征,这时胰头癌的主要直接征象。
六、泌尿系统:
1. 逆行尿路造影(retrograde urography):经尿管向膀胱内注入对比剂,或借助膀胱镜行输尿管插管并注入对比剂,称为逆行尿路造影。其中前者也称为逆行膀胱造影(retrograde cystography),后者称为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e pyelography)。
2. KUB:通常指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的前后位投照的平片。
3. 阳性结石(positive calculus):尿路结石与胆系结石不同,90%以上的结石含钙,密度较高,可在X线上显影,称阳性结石。
4.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即多囊性肾病,为遗传性病变,成人型多见,常合并多囊肝。
5. CTU:CT尿路造影,开始团注对比剂后30分钟行尿路扫描,应用MIP技术行尿路系统3D重组。用于整体观察肾盂、输尿管和膀胱,显示突向腔内的病变。
6. MRU:磁共振尿路造影,属于无创性检查,不用对比剂,而采用重T2WI成像,富含游离水的尿液呈高信号,用MIP技术行三维重组,获得类似X线尿路造影图像,主要用于检查尿路梗阻性病变。
7. 蜘蛛足:肾的囊性畸形,IVP示双侧肾盂肾盏拉长,变形,呈“蜘蛛足”样。
8. 肾自截:晚期肾结核可见肾结核在愈合过程中出现纤维性病变,造成肾盂肾盏变形狭窄,可继发肾盏积水。晚期病变钙化,严重时病变肾脏钙化广泛,肾功能丧失,称“肾自截”。
9. 抱球状:肾细胞癌发生时,肾动脉血管造影表现病变肾的肾动脉增粗,肿瘤周围血管移位、分离、牵拉变直、有时可形成“抱球”状。
七、神经系统:
1. 脑挫伤(cerebral contusion):脑内散在出血灶,静脉淤血、脑水肿和脑肿胀。
2.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3.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多由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所致,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沿脑表面广泛分布。
4.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即为脑梗死。
5. 靶征(target sign):部分血栓动脉瘤CT增强扫描时,中心和瘤壁强化,其间血栓无强化,呈靶征。
6. 动-静脉畸形(A-V malformation/AVM):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7.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一种慢性脊髓退形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病理上包括中央管扩张积水和脊髓空洞形成两型。
8. 皮质扣压征:位于颅内脑外病变(肿瘤)直接压迫脑回,对应脑白质受压塌陷,病变增大时脑皮质包绕肿瘤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