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秦娥》的艺术手法有多精妙:每一个字都内涵丰富

第201篇文章,4076字


作者:丁十二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对李白和毛主席的两首《忆秦娥》进行了比较赏析,但是因为篇幅的原因,对两首词解读都不够透彻,尤其是李白的词,所以导致很多人低估了李白这首词。笔者说改天专门出一篇文章为大家讲解这首词的精妙之处。

既如此,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今日。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李白这首《忆秦娥》,它凭什么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其艺术手法又有多精妙!

《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此词是词牌《忆秦娥》的创制词,“箫声咽”不是题目

词,最早始于南朝梁,形成于隋唐,晚唐及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所以评论中说词是宋代才出现的就是胡咧咧了。

词区别于诗歌最明显的形式,就是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就意味着一种格式和一种规则,后世用此词牌填词都必须符合此格式,否则便不能称为是这个词牌下的词。

举个简单例子,拿《浣溪沙》这个词牌来说,《浣溪沙》能随便改成《忆秦娥》、《玉楼春》吗?不行!因为《浣溪沙》是词牌,其格式是固定的,而《忆秦娥》又是另一个词牌;但是诗歌就不一样,诗歌没有诗牌,只有题目,这个题目是可以更改的,比如李白《静夜思》改成《无题》,可以吗?可以的,只是这需要经过李白同意才行。

为什么聊这一点,因为《忆秦娥·箫声咽》就是“忆秦娥”这个词牌的创制词,说白了,忆秦娥这个词牌的规则格式就是这首词定下的基调,后世再多变体,其根源于此。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大气磅礴,傲视古今,但是其填词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在千年前李白早已定下。

说完词牌,我们再来说说题目,“箫声咽”不是题目,“箫声咽”是词的首句,后人为了区分,加到了词牌后当作题目,但它不是题目。题目是干嘛用的,用来阐述主题的,一首诗必须有题目,因为它要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即便是李商隐的《无题》,那也是有题目的,突然间好像明白了李商隐的《无题》为什么那么难理解了。

正如前面所说,题目是用来表达主题和内容的,但词在一开始的时候,本身就是用来在宴会酒席之间演唱助兴用的。所以它并不需要什么题目,只要有固定的格式即可。而词加上题目,也就意味着词的逐步诗化。表明词的内容已经和诗一样,承载了一些主题和思想,这个过程就是词诗化的过程。

没错,这一成就的主要贡献者就是苏轼,所以可以看到在苏轼之前的词大多都是没有标题的,例如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把酒祝东风”是首句不是题目。再比如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是首句,不是题目。而在苏轼之后,词基本都带了标题。

在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中,“娄山关”是题目,是表明了词的内容主旨的。

而《忆秦娥·箫声咽》中“箫声咽”不是题目,不能代表和表达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很多人一看到“箫声咽”,就觉得这首词呜呜咽咽,儿女情长,格调低俗,并非如此。

神话典故的反向运用,“秦娥”二字已见悲情

词的开篇,“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化用了“弄玉和箫史”的美好爱情故事,不过这里作者反用此典故,妙不可言。

秦娥本是指秦穆公女儿弄玉,刘向《列仙传》载:箫史善吹箫,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热爱,婚后每日教弄玉作凤鸣召来凤凰,秦穆公为作凤台。数年后,夫妻随凤凰飞去。做了天上地下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真是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后世诗词创作中,大都正面引用此典故,如:“弄玉有夫皆得道,刘纲兼室尽登仙。”“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等,都是正面引用典故。

而李白则不同,李白词中的“秦娥”是指代长安城中一位美丽的女子,这位女子并不是姓秦名娥,根据扬雄《方言》:“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所以这里是指代一位美丽的女子。

为什么要强调美丽的女子,一来是文学和大众对美的追求,美丽的事物更能激起人的同理心;第二点,越美丽的东西破碎毁灭,人们内心越悲痛,越不能忽视。

这里李白反向化用“弄玉和箫史”的爱情故事,便是产生了如此效果。我们说在神话故事里,秦娥和箫史乘凤飞去,做了神仙眷侣。可是在现实中,秦娥却被呜咽的箫声惊醒了美梦。

于现实中的秦娥,美梦才是她的美好,可是却破碎了,被箫声打破了。

本来是属于她但没有得到的美好却毁灭了她已经得到的美好,一瞬间,所有的美好都同时破灭。

其内心失落可想而知。

无情的月,多情的柳

一直以来,在诗词中,月亮都是多情的象征,寄托了人们的各种情感。在李白的其他诗中,也是如此:“举杯邀明月”,月是对饮的酒友;“莫使金樽空对月”,月是知心的好友;“举头望明月”,月是乡愁;“秋风清,秋月明”,月是相思的红娘。“我寄愁心与明月”,月是传情的信使。

而唯独在这首词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秦楼外的那一轮清月,不管秦娥是在美梦中,还是被呜咽的箫声惊醒,她都默默照着秦楼,在天上默默看着这一切,冷漠无情的像个旁观者。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

月亮第一天上班,看到人分别:太悲伤了,我也要哭了;

第二天:悲伤,哭;

……

第n天:今天的第x对,总的第m对;

……

没错,正是因为那轮清月已经见惯了这种离别场面,所以才如此冷漠。

所以“无情的月”实际暗示了离别经常发生,这样的秦娥太多太多。可以佐证的还有与之对应的灞桥边“多情的柳”。

《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柳”与“留”同音,所以古人折柳寓意挽留之意,表达不舍之情。但是留肯定是留不住的,所以折别的柳枝就成了一些夫妻最后的音书。

“年年柳色”,这一点,灞桥边的柳就像是奈何桥上的孟婆,人到了奈何桥,孟婆就给你一碗孟婆汤,饮尽与前尘往事作别;到了灞桥,柳殷勤的递上自己的枝叶,折吧,折了,我明年还能再长出来,这可能就是你们最后的一点牵绊了。

所以,年年柳色,柳枝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它不能休息,它一休息,离别的人最后的牵绊都没了。

悲伤吗?悲伤!可是如果没有这柳,连这份悲伤都无处寄托无处安放。

第三点,“月上柳梢头”多美的画面。秦娥,多么美丽动人的女子。

可是很奇怪的是,这么美好的两个事物放到一起,反而让人心生悲戚。因为,良辰美景,本应该成双成对,但是秦娥却孤苦一人。

再一次,所有的美好瞬间破碎。

其艺术手法之高,让人拍案叫绝。

清秋时节,咸阳古道,千年同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往往都是带有一种悲凉色彩的。所以“悲秋”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命题。

自《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天就被渲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这与秋天本身的季节特征有关,秋天到了,草木凋零,一片萧瑟,与春天的百花齐放和夏日的勃勃生机比起来,秋天就显得格外萧条落寞。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中国的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秋天本来是丰收的季节,但是他们命途多舛,无法作为,于是就感慨秋日之悲肃,实际上是他们内心的悲愁。

还有一点就是秋天到了,也就意味着一年快要到头了,这一年又蹉跎了,一事无成。人们不会在冬天去感慨,因为这一年已经到头了,一事无成已经成为事实了,不必再去纠结。只有在秋天,觉得还有机会挣扎一下,但是又用不上劲,就悲天悯人发一通牢骚。

虽然如此,但是也确乎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一种印象:说到秋天,便有萧瑟、悲凉之感。

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清秋节”便是表示一年快要到头了,丈夫本该要回家了,所以女子才会登高远望。

但是要注意,女子选的这个地方还不是别处,而是乐游原,乐游原是长安城边最高处,举目四望,一览无余。如果说女子是在阁楼看,看到的可能是一院一树的萧瑟,但是在乐游原,看到的就是满城满世界的荒凉萧瑟,这种视觉冲击和情感碰撞是极其强烈的。

再者,秦娥选的时间不是秋季普通的一天,而是“清秋节”,即重阳节。重阳节本就是和家人丈夫登高赏秋的日子,可是秦娥却是孤单单一人登高。登上长安边最高的乐游原,远望丈夫离开的方向,看到的是什么:咸阳古道音尘绝。

咸阳,乃是秦朝京城,至汉、唐时从京城长安往西北经商或从军,咸阳为必经之地。“古道”表明年代久远,从这条路上离开的丈夫不胜其数,登高远望的秦娥也不胜其数。但目之所及,音书断绝。

一瞬间,这一个秦娥便代表了无数秦娥的悲戚命运,跨越千年,悲戚与共。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悲的不再是秦娥,而是历史

登高远望,秦娥还看到了西风吹拂下,一轮残日照着汉代皇帝陵墓的荒凉景象。但是如果你只看到了陵墓的荒凉与秦娥的落寞,那就陷入小格局了。

北宋词人柳永写了一首《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中有一句“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但是却对这一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减唐人高处”。

苏轼说的“唐人高处”,正是以“博大开阔的意境,高远雄浑的气象”为特征的盛唐气象。那还有什么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具代表性。

可见此词开宋人格调之先。

不仅如此,“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八个字还有更深的内涵。

“汉家陵阙”不只是普通的汉代皇帝的陵墓,而是一个王朝,一段历史的印记和证明。

到这里,秦娥已不再是普通的女子,而是诗人的眼睛,诗人借秦娥之眼,穿越千年,时空交错,这中间有多少王朝更迭,多少盛衰交替,多少离合悲欢……

这一瞬间,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所有的时间界限、空间界限都被打破,在时空的隧道里,浑融交杂在一起。

一瞬间,一切消失不见。

留给人类的,只有那一缕尘埃,那错落的陵墓和牌楼,而陪伴它们的只有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

这不是秦娥望不到良人音讯的悲苦,这是整个历史的悲壮。

就在这一瞬间,确乎有什么东西破碎了,也是必将要破碎的,那是整个人类的美好。

所以,周汝昌老先生评价这首词说: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李白此词,已开宋词之格调,毫无晚唐靡靡之音。

其成词时间之早,其艺术手法之精妙,其境界之博大,其气象之雄浑,其格调之高远,其思想之深邃,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实是当之无愧的“百代词曲之祖”。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0)

相关推荐

  • 一出道就是巅峰!李白一首《忆秦娥》,碾压千年怀古登临词

    上一节,我们讲了李白的<菩萨蛮>这首词.李白用一连串的意象,如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等,繁密但清旷的意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既反映了词人寻找自我归宿而不 ...

  • 古诗词日历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玉箫之声低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起身仰望秦楼的月色.秦楼的月色,照着每一年桥畔的柳色,都沾染上灞陵桥上的离别之意. 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 ...

  • 董元奔|比兴艺术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实践中的拓展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诗经>诗意图)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什么是比兴呢?南宋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quo ...

  • 古典诗词中的时空的交错艺术手法

    广告 诗词曲格律新释 作者:李方 京东 广告 诗词曲格律讲话(典藏本) 作者:吴丈蜀 京东 古典诗词在处理时空变化的艺术手法,往往是同时存在或交错进行的,一首诗中既有时间的延展.凝聚或变形,又有空间的 ...

  • 盆景化静为动艺术手法(一)

    作者:张运山 贺淦荪先生倡导的动势盆景,经过十余年探索.发展与提高,创作出了一大批节奏活泼.动势飞扬的盆景作品,造就出了一批动势盆景作者,涌现出了一大批观赏群体,得到了海内外同仁- 致赞许,逐步形成了 ...

  • 【诗词学堂】古典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值得收藏!(学会了,你也会写诗)

    诗词学堂 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 今天来说一说 古典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 了解了这些, 对于写作诗词或写作来说, 也大有裨益. 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 ...

  • 谈诗歌创作:构成诗歌奇特情趣的艺术手法——反常合道成趣法

    谈诗歌创作:构成诗歌奇特情趣的艺术手法--反常合道成趣法 湖畔悠悠心向大家问好! 一.反常合道成趣法的由来. (一).苏轼评诗 ,提出"反常合道"这一命题 你想让你写出来的诗句刚一 ...

  • 盆景化静为动艺术手法(三)

    作者:张运山 倾斜  盆景创作中的倾斜.不等边三角形.弯曲.下垂.外伸等,都具有形式流动感的作用.属于斜线构图,是一倾斜种重心偏离使人产生不稳定感觉的布局,这种布局的形式美带有流动感,使不动的景物显示 ...

  • 盆景化静为动艺术手法(二)

    作者:张运山 2.借助摆件增加盆内形象的动作性无论是树桩盆景还是山水盆景,其盆内形象的动作性往往难以表现,但如果在盆中得体的部位放置一至几个动作性强的摆件,如人物.动物.小船.车辆.小桥等,摆件虽小, ...

  •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归谱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手法归谱 开门见山法:小中见大法:绝处逢生法: 欲擒故纵法:曲折翻腾法:双扇对锁法: 倒叙插叙法:未扬先抑法:避实就虚法: 画龙点睛法:烘云托月法:移堂就树法: 草蛇灰线法:锦针泥刺 ...

  • 古诗词鉴赏的35种艺术手法全在这儿了!

    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是中国文化艺术瑰宝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古诗词鉴赏也是历年高考语文的必考点,这块儿也是童靴们比较难驾驭的版块.今天,老师就把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做一些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1.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