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上对于近视的辨证论治
能近怯远也就是俗话说的近视,是以视近清晰、视远模糊为特征的眼病,多见于青少年,病情发展,可使近视加重,甚至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
历代医籍对本病多有论述,如《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认为,目不能远视是由“劳伤游胜,肝气不足”所致。元代医家王海藏则提出:“不能远视,责其无火,法当补心(此事难知》), (审视瑶丽)则名为能近怯远症,并指出近视可因“肝经不足肾经病”,并有“禀受生成近觑”和'久视伤睛成近觑'等记载。到清代,《目经大成》始称本病为近视,并形容高度近视时说:“甚则子立身边,问为谁氏。行坐无晶镜,白昼有如黄昏。
什么引起青少年近视的呢?
(1)先天遗传素质:高度近视有一定的先天遗传倾向.
(2)发育因素:婴幼儿时期,眼球较小,常为生理性远视,随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加长趋向正常,但如青春期发育过度,阴阳失调,常形成近视
(3)青少年学生及从事文字工作、近距离工作者易患本病。照明不良,姿势不正,阅读距离太近,时间过久,字体过小或模糊等,都是引起近视的直接原因。
(4)心阳衰弱,阳虚阴盛,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
(5)肝肾两亏,目失漏养,以致神光衰微,不能及远而仅能视近。
此外,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者亦均可加重本症的发展,从阴阳辨证方面讲,本症为阳气不足所致。
一般情况下近视的表现:
临床上常将小于3个屈光度的称为轻度近视;3-6个屈光度的称为中度近视:6个屈光度以上的称为高度近视。
一般外眼无明显异常,近视力良好,远视力减退,视远处目标模糊不清。高度近视眼底有改变者,则远、近视力都减退
可有眼疲劳,但不如远视眼者明显。因集合作用减弱,可致共济性外斜视,斜视眼多出现在近视度数较高的一眼。眼球前后径伸长,眼球较大而突出,前房较深,瞳孔稍大。
中医学上对于近视的辨证论治
1,心阳不足
主证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见面色能白,心悸神倦,舌淡脉弱
分析: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衰微,阳虚阴盛,致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心阳不足,鼓动无力,血脉不充,气血不得上荣,则面色能白,舌淡脉弱。血不养心,心气不宁,故心悸神疲。
需要补心益气,安神定志。
2,肝肾两虚
主证 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脉细。
分析: 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故仅能视近。肝肾精血耗伤,目窍失养,神膏变混,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昏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脉细者,为肝肾阴虚较甚的表现。
需要 滋补肝肾。
对于有视疲劳的患者,应坚持戴镜,并配合按摩眼周穴位,以解除视疲劳。对于高度近视,应避免增加眼部压力的动作,以防视网膜脱离。平时爱惜目力,注意视力卫生,也是调护的重要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1,学习和工作环境照明度要适当,光线不可太暗,阅读物字迹要清晰,对比度鲜明
2,阅读和书写时姿势要端正,距离30cm.切勿卧床、走路、乘车时看书,并避免长时间近距离阅读。
3,定期检查视力,发现假性近视即应治疗,如为真性近视,应配镜矫正,以防度数加深。
4,加强锻炼,注意营养,增强体质,并坚持做眼保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