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组团,你愿意这样养老吗?
又出了一种养老新模式:朋友圈互助养老!变老的路上不孤单!值得借鉴

小米官网
2018-08-04
关注
文章来源:50plus;participle;theguardian;《晚晴》,发表于2014年10月。
怎么样才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到最后?关键在于「人」。在你所居住的地区,是否拥有一个令人放心,可以互助的人际网络?
中国人在"朋友圈"发动态,
英国人却用"朋友圈"养起了老
在英国,倡议社会福利改革的社会企业Participle 于2007年开始,在伦敦南华克伦敦自治市(Southwark)建立一项名为「Circle」(以下翻译为“朋友圈”)的互助计划,支持50岁以上的居民建立属地化的社交网络。

一、老老互助,维持每个人独立生活的可能
朋友圈采取独立的社会企业模式运作。全盛时期,全英国有7个朋友圈,包括南华克伦敦自治市、沙福郡、诺丁汉和罗奇代尔等城市,每个朋友圈的会员数从200多人到1500人以上都有。
朋友圈的主要精神为「老老互助」。所有5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都能加入当地朋友圈。健康的初老会员可以帮助失能的老人,反之亦然。

二、是好邻居,也是好朋友和好帮手
每个朋友圈雇有5名正职员工和一名全职督导,负责主要的经营工作。但整体而言,在朋友圈,工作人员、会员、支援者的界线是模糊的,大家一起参与,才创造出朋友圈独特的互助文化。
在朋友圈,每个会员可能都处在生命当中不同的低潮时刻:失能、失明、失婚,或者疾病缠身、需要长期照顾等。因为有了这个互助组织,他们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可能。
目前朋友圈仍在英国的诺丁汉(Nottingham)和罗奇代尔(Rochdale)两个城市持续运作。

有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么好的养老模式,我们国家有吗?答案是:当然有啦~
曾有报道称,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位退休教授租下某老年公寓两层楼进行“朋友圈”养老。
几位相识的老人相约一起进入养老院,一起遛弯、一起打牌、一起参加活动,一起回忆那一个个趣事和一段段难忘的岁月。甚至还有好友揪团预备退休,买地盖房一起吃住一起葬。

“朋友圈”养老
朋友相伴不孤单
不久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的20多名老教授代表组成“看房团”,来到某老年公寓,查看那里的环境、服务、硬件设施、医疗条件。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开始与老年公寓洽谈“团购”事宜,初步意向是包下两层楼。据悉,每层楼能住60多人,两层楼就是130位老教授。
这些有意向组团入住的老教授均为高龄、多病的空巢老人,儿女住在国外或外地,很多老人都是从年轻时起就在高校内执教直至退休,人生中大半光阴都没离开过校园,平日里这些老人的生活圈子就是老同事、老教授和学生们。现在他们年纪大了,不习惯重新适应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即使住进养老院,也希望能与熟识的老同事在一起。

“老江早啊!”“早啊,老几位,咱今天来点啥活动?来两圈麻将啊?”这是居住在老年公寓里的江鸿飞老人同他三位老同事每天早上例行的问候语。
据了解,80岁的江老是今年7月入住该老年公寓的省直机关退休老干部,入住后觉得养老院吃住都不错,就是缺个人话家常。于是江老给三位关系好的老同事打去电话,邀请好朋友们一起入住。没过几天,三位老同事陆续搬来,住在同一栋楼里。就这样,老四位每日品茶看报、散步聊天,享受他们愉快的晚年生活。
“我们这么大岁数了,住进养老院吃喝不愁,就是缺个作伴的人,这回有人陪着,每天都特高兴。我们四个老同事关系好,互相脾气秉性都熟悉,相处融洽,还能聊聊原来单位的那些人、那些事。最关键的是,四个人还能凑桌麻将”江老乐呵呵地说。

在某老年公寓,有一位79岁的老人,她已在老年公寓住了一段时间,最近妹夫去世了,姐妹俩的儿女都在外地,陈美顺大娘便建议妹妹“干脆你来老年公寓跟我住吧。”她在与老年公寓沟通后,公寓方做了一番协调,让两位陈大娘住进了一个房间。
于是,老人们常能看见陈美顺大娘坐着轮椅,被妹妹推出来遛弯、有说有笑的情景。就连公寓工作人员都说:“因为行动不方便,陈美顺大娘原来都不怎么参加活动,现在有妹妹陪着,有什么活动姐俩都一起来,比原来高兴多啦!”
现在,亲属结伴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有哥哥带着妹妹的,有姑嫂、妯娌一起来的,最多还有6位亲属一起入住的。有亲属陪在一起,老人们不觉得孤单,儿女们也放心。

为儿女省心
婆家娘家组团养老
肖雨家很民主,凡有关家庭成员的“人生大事”,照例都要开个“家庭议事会”。他的父亲已59岁,退休开始进入倒计时,父母的养老问题便被提前提到家庭议事日程。
周日晚的家庭议事会,气氛十分热烈。参会人员有父母、肖雨和他的老婆李雪,他们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没有参会。会议主题关于养老。扩展议题:是居家养老好呢,还是住养老院养老好呢?抑或是启用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刚一提到养老,肖雨的老婆李雪眼圈就红了,她一下想到了她的父母。李雪说,再过两年,她的父亲也要退休了,她也正为父母的养老问题犯愁。岳父母居住在距他们城市200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李雪是家中的独生女,她时常为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而内疚。

想当初,岳父母本来是想要招肖雨为上门女婿的,就是为老了之后能有个依靠。可肖雨也是独生子,父母又怎么会同意他做上门女婿呢。他与当时未过门的李雪的爱情曾经一度降至“冰点”。可他和老婆是真心相爱,他们极力做着双方老人的思想工作。而双方老人也不忍心棒打鸳鸯拆散他们。于是,肖雨的父亲和岳父订立“君子协议”:姑爷儿子一个样,归他们双方共同所有。自他和老婆结婚后,特别是在岳父母50岁以后,他和老婆便频繁往来于双城之间。
想到此,肖雨接过老婆的话说:“等岳父退休后,咱们就把他们接到这里和爸妈一起同住,这样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不就都解决啦,双方父母都在我们身边,我们照顾起来也方便。”
其实肖雨早为四位老人想好了“养老模式”——在郊区买下一座四合院,郊区空气好,房价又不贵,而且还可以在院子里养花种草或种植绿色蔬菜,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四位老人一家亲,他们在一起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而且郊区离市区又不远,他们有什么事情,拨个电话,开车分分钟就能到达。
肖雨的话说到了父母和老婆的心坎上。他们都举手一致通过了他构想的“婆家娘家'组团’养老模式”。李雪立即给她父母打电话,把养老会议内容向岳父母进行了传达,让他们也发表意见、补充意见,岳父母听后也举双手赞成。岳父还说,现在他们年纪还不太大,身体也迁很硬朗,他们就“组团”居家养老。等他们到了七老八十了,年岁大了身体也不中用了,他们就住进养老院继续“组团”养老,决不拖儿女的后腿。李雪听后,眼圈红了。
现今,在这个私人定制、个性化设计流行的年代,已不仅仅只有退休的老年朋友开启“朋友圈”养老新模式,未退休的同志,也纷纷加入到组团养老的行列。

好友揪团预备退休
买地盖房一起吃住一起葬
一般人想到养老,多半会想到要存钱,才有安全感。然而,50多岁的台湾人李伟文却认为,在人生的快乐存折中,钱不需要太多,但“朋友”却是丰富老年生活的泉源。因此他从三十几岁起,就进入准备退休的进行式。他花最多心思准备的,并不是金钱,而是可以一起老去的朋友们。
去年,李伟文与一群知交老友们,一共12户,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这群大多50岁上下的壮年人,共同集资,在台南市选了一块地,预定自建一栋老人公寓,正在建筑设计中,取名为“蜗居”,决定一起实践老年的理想生活。
1961年生于台北的李伟文,毕业于中山医学院牙医系,他是一个相当另类的牙医,他的牙科诊所被他打造成了一个社区图书馆。他不像一般医师总是被工作塞满,诊所采取预约制,一天约诊不超过10人。
“一群老人在一起,有其同的回忆很重要,”李伟文说,他曾看过很多人事业成功,拼上全部时间,老时却很寂寞。他希望老了后,能跟有共同记忆的老朋友一起消磨时间。

“一生玩不够”是他的座右铭。在不同人生阶段,他都有不同的玩法,也因此交到不少一路一起成长好朋友,可以一起老去。
1995年,他与朋友成立荒野保护协会,上山下海,推动生态保护与环境教育。之后他又成立静态的电影欣赏会,由朋友开放家中场地,一个月相聚看一次电影,一起在电影中分享人生况味。
2009年,他又成立了“夏瓣生聚乐部”,由于成员们大多年纪来到50岁上下,这三个字的谐音就是“下半生”。人生如果是春夏秋冬,他们希望50岁还像夏天,仍像盛开的花瓣一样灿烂活着。
2012年,夏瓣生开始有了“蜗行台湾”的构想。他们想像蜗牛一样慢慢地走,以徒步方式,“走进”台湾的风景之中,而不像旅行团往往只是走马看花的“路过”。李伟文计划用五六年的时间,将台湾环行一遍。

一次的台南蜗行,让李伟文的好朋友们有了以后一起定居的想法。当时,参加的成员,对于那一次体验到的台南美食、巷弄文化与艺术人文气氛惊艳不已。于是,有人提议,大家到台南盖一栋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没想到,真的有许多人响应,大伙儿真的开始看地,成员还走访台湾的养生村与老人住宅,最后真的在台南买了一块空地,作为蜗居基地。
负责设计蜗居的建筑师李两成认为,考虑老年住宅时,不应只想到无障碍空间等,重点是人与人的关系。一楼是一座开放的公共空间,希望打造出“时尚的人民公社”,有共同的书房、食堂、还有晒衣场,能够每天一起做饭、吃饭、洗衣等,增加人与人交流接触机会。同时一楼还可以作为活动平台,未来将集合大家的长才,开不同课程,成为台南一个文化活动新据点。
留学德国的李两成表示,自行设计、自己兴建的老人住宅,在德国已有愈来愈多案例,在台湾可能还是第一次。自己盖的房子,不仅符合自己需求,也可以省去被建商赚利润,更符合经济效益。

(“蜗居”设计图)
关于老年,李伟文与朋友们,比起别人想得更长、更远也更前卫。除了要与朋友老了一起住外,这群朋友也计划死亡后,迁要一起葬!由于荒野保护协会的背景,这些朋友大多爱好自然,曾经一起踏过许多森林溪谷,未来希望选择树葬,将骨灰回归于自然中。
此外,李伟文认为,倘若祖先都葬在相同地方,子孙就自然会来这个地方祭拜。连祭拜都可以“揪团”,孩子们也可以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互相成为老朋友,才是名副其实的“友谊长存”。
如果说老年生活的满意度是人生最后一场期末考。李伟文与他的朋友们,早就揪团准备中。
老朋友一起组团养老,能更好相处、相互照顾。朋友们,你愿意这样养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