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手书一张方子,藏在《千金方》里,治世人口苦口甜,请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千金要方》、《现代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我,文老师,你为啥不把自己写的文说,集结成书?

我觉得,我毫无出书的资格。

因为我所说的每一条经验,每一张方剂,其实都源于前人的治验,它们原本就躺在书里啊。

难道说,这些古书里的宝贝,我再写一遍,收录到另一本书里,就可以为天下人所知了?就可以大行于世了?就可以让中医复兴了?

显然不能。

既然不能,还不如我用随笔聊天的方式,和你隔三差五地谈一谈,一起说说这中医里头的故事。

这样,至少你还有个印象。

因为我知道:书这个东西,一旦放在人的手上,是很少被仔细阅读的,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生活节奏里。

好了,接下来,我就给你讲一张古方子。它也是挺有来历,挺有嚼头的。

它是谁呢?是黄连温胆汤。

黄连温胆汤,其最初的原型,一般认为出于孙思邈的《千金方》。基本组成,就是黄连、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大枣、甘草。

但是,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后来清代的《六因条辨》里头,第一次明确记载了黄连温胆汤。只不过,它的组成,和之前不一样,把大枣换成了生姜。可以说,差别不是很大。于是就有一些方剂学专著,非常明确地指出,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

但是我个人认为,黄连温胆汤的最初原型,就是从《千金方》里头化裁而来的。虽然后世医家几经改变,但是追溯起来,根源还是在《千金方》。

当然,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比较复杂。咱们普通百姓只要知道这个事儿即可,无需深究。

那么,黄连温胆汤这个方子,到底能干啥呢?

我认为,能干的事儿太多了。一篇文章,写不下。我只给你聊最简单、最容易理解的侧面。这就是化解口中异味。

我在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时候,有一回,听老师说讲过一个案例。

话说有一个女子,年33岁,是一个打字员。

这个人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嘴巴里头总是甜腻腻的,吃啥都没味儿。与此同时,胃里头总觉得热乎乎,嘈杂难受。转眼,这症候已经一个多月了。

怎么办?她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舌苔黄,脉弦滑,舌边齿痕明显,形体瘦弱,面色发黄,胸胃部位发闷发胀。

怎么办?当时医家开的方子如下——

黄连、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寇仁、佩兰、石菖蒲各9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6剂之后,嘴巴里头甜腻腻的感觉消失了。这时候,原方加入白术9克,再用15剂。最终,患者诸证悉平,胃里头的不适也没了。

这个小医案,就刊载于1986年的《吉林中医药》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

这个,是别人的案例。我现在说一个我自己的案例。

有一回,我碰上一个人,年纪大概是60出头,在某小区当保安。

他告诉我,他口苦,苦得邪乎,尤其是早晨起来,苦得简直难受死了。另外,晚上睡觉不好,天亮之前能醒两三回,多梦。

我认真看了一下,发现舌苔黄腻,舌偏红,脉弦滑。怎么办?我照猫画虎,就是用上一个医案里的配伍,一般不差,投用14剂。

结果,患者诸证悉平,嘴巴里没有异味了,而且睡眠安好。

读者朋友,你看出门道没有?其实,这两个病人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痰热内扰。苔黄腻,脉弦滑,这不是典型的痰热内蕴之态吗?

你也许会问了,为什么都是证属痰热,有的人口苦,有的人口甜?

我自己觉得,这就要看患者身上的痰热,到底“扰”了哪里。扰于脾胃多一点,就容易口甜。脾之味为甘。脾胃痰热上犯于口,自然它就口甜啊。如果痰热扰于肝胆,那就让胆气不降反升,于是我们就口苦。肝藏魂。痰热扰于肝胆,魂不安,所以人就多梦、睡眠不好。

总之,痰热所犯的部位不同,表现出来也不同。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完全正确。

所以我说,这个黄连温胆汤啊,它就是清痰热的方子。黄连清热,竹茹清痰热,半夏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泻热,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水。在这个基础上,配寇仁、佩兰、石菖蒲来进一步化湿祛浊,或者配白术来健脾燥湿扶正,这自然可以起到化散口中异味的作用了。

我这么说,不知道你听明白没有。

说起来,以黄连温胆汤为代表的清化痰热的方子,对中国人来说,真是宝贝。

我们中国人现在的体质,和从前大不一样。从前的中国人,得病多源于虚,源于寒,源于不足。现在呢,因为热、因为淤,因为痰,因为太多而致病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像这个痰热,它所引发的冠心病、失眠、消化系统疾病、脑血管病等,比比皆是。这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现在摄入得太多了,不知不觉在身体里攒下了好多痰湿。日子久了,再加上着急上火,心态失衡,吸烟喝酒,使得痰郁化热,或者肝火灼津成痰,痰热作为致病因素就蠢蠢欲动了。等时机成熟,它瞅准机会,一下子就酿成大病。

从这个角度说,清痰热,意义很大。从孙思邈《千金方》里化裁而来的黄连温胆汤,很多时候是要挺身而出的。不信,你可以好好注意一下近些年的中医临床报道。你会发现,温胆汤、黄连温胆汤这一系列方剂,用武之地越来越多,包罗万象。

为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孙思邈呢?

算了,感谢,人家也收不到。不如我们好好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心,这就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了。

黄连温胆汤,虽然用处很大,但是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我最后,把《六因条辨》里头的黄连温胆汤标配重复一遍,供大家参考:

黄连3克,半夏、竹茹、枳实各6克,陈皮9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生姜5片,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口苦、苔黄腻。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