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期 || 张妥散文:因诗文而享誉天下的四大名楼之鹳雀楼
“春雨惊春清谷天”,己亥年春季的六个节气已经过去五个了。繁花犹在,树叶正绿,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前不久,去山西运城旅游,第二次登上了名闻天下的鹳雀楼。由鹳雀楼而想起了江南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它们合起来被称为“四大名楼”。中国地大物博,塔楼众多,究其“四大名楼”之所以有名,是由于有著名文学作品的吟咏和书写,而这些文学作品都寄托着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就让我们大家顺着作者的笔触,认识这四大名楼吧。
文:张 妥
编辑:轩 诚
二零一九年三月的最后两天,恰是双休日,以“红旗歌声合唱团”和“红旗文化活动站民乐队”为主体的五十人团体,随某旅行团自西安去山西运城地区旅游。一路向东,车行两小时就到了“鸡鸣三省秦晋豫”的著名军事要津潼关,然后从风陵渡过黄河,就到了山西境内。我们旅游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黄河之东的永济市鹳雀楼。
古代建楼,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纪念某个重大事件,铭记某人丰功伟绩,镇魔驱邪,和戍边养军。
鹳雀楼建造于北周年间。北周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之一,从公元557年建立,都城长安,到581年结束,共经历了二十四年五位鲜卑族的皇帝。在这二十四年中,权臣宇文护就把持了朝政一十五年,鹳雀楼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造的,建造的目的一个是镇河,更重要的是镇河东蒲州。
时间过得真快,一百三十年之后的公元704年的一天下午,唐朝的大才子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他可能饮了一些酒,兴致很好,在鹳雀楼上四周眺望,诗兴大发,就吟诵了一首后来千古传送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诗曰: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非常直白,但是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有景色的描写,有心理的活动,还有哲学的意味,加上音韵节奏的明快,因而脍炙人口。
王之涣面朝着南方,中条山山岚缭绕,暖暖的太阳好像紧依在山边,缓缓地向西移动,然后沉没于千山万壑中。黄河之水浩浩汤汤正从北而南,最终东向流入浩淼的大海。假如要想看得更远、更美好的景象,就必须再登高一层楼。
王之涣生逢盛世,那时正是盛唐时期。北周二十四年结束以后,公元581年,杨坚建立了隋朝。三十七年以后,也就是公元618年,一个新的伟大的王朝由李渊、李世民父子创建,这就是唐朝。
历史上一般王朝都分为两个或三个阶段。两个阶段的,一般都是刚刚稳定,就进入了没落;三个阶段的,一般都是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落。唯有唐朝,历史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末唐。
初唐阶段,尤其是“贞观之治”,清明政治,为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初唐之后,就是盛唐阶段,此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王之涣此时出生于山西太原,后来迁徙到绛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新绛县。他年少就有名气,不但能诗善文,而且风流倜傥,有个县长看着小伙子不错,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但是王之涣似乎仕途并不平顺,先是在河北的衡水当了一个主簿,大概相当于办公室文书室主任的角色。即使这样,也遭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而去。后来,又当了文安县的县尉,也就是今天河北廊坊地方的一个公安局长。在这个职位上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我早年读书,读到了一个故事。说是盛唐时期有三位著名诗人经常去酒馆饮酒作诗。这三个诗人就是高适,王昌龄和王之涣。
这天他们又相约去喝酒,走到酒馆,见大厅里边正有一位女子弹琴唱歌,唱的歌曲就是他们三人所做的的诗歌。可见那时候文化的确发达,寻常百姓都会受到熏陶。也说明那时候的诗歌具有很好的音乐性,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是演唱的好歌词。不像现在的有些诗歌,念下来都难,更不用说朗诵和歌唱了,大概只能看看而已。而且即看即忘。
这三个人就说,我们不要惊动唱歌女子,看她还唱哪些歌曲,凡是唱到我们三个的诗歌的时候,我们暗暗做个记号,我们打个赌,唱谁的诗歌多,谁就是今天的赢家。结果这个女子唱了六首歌曲,这六首恰恰就是这三人的诗歌,其中高适的一首,王昌龄的两首,王之涣的三首。王之涣名列第一。
王之涣的另一首“边塞诗”又非常有名,题目是《凉州词》,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这首诗,也有好事者编了一个故事。说是有位书家奉慈禧太后之命为其抄写这首诗。但是书家大意,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给漏抄了。登时吓得半死。但是在慈禧太后来的时候,这位书家也算聪敏,说:我写的乃是一首词,黄河远上 白云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让慈禧太后转怒为喜。
鹳雀楼从北周建造,经历了唐朝,宋朝,六百年后在元朝的时候毁于兵火。但是到了明朝,其旧址还在,有人还曾在旧址旁写诗纪念。然而之后,黄河河道经过几次变道,旧址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些文人积习难改,就将蒲州西城门作为鹳雀楼,写诗作文。
又是七百五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到了一九九七年,很多专家学者建议重建鹳雀楼,因为大家都是读着“白日依山尽”长大的,心里的念想一直没有泯灭,于是我们今天才又看到了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