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期 || 梁轩诚:扇上佛道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起源于汉魏以及魏晋时代的折扇,大约在宋明时代东渡,而后经日本、高丽改良后又西逰,得到了深广推崇。明永乐皇帝命内务府大力制作,并在其上赋诗题、描山绘水后赏赐王公大臣,由此也成为一种时尚。而后士人写意传情、将其风流才情渲染于折扇,流传于庙堂之上、山林之间,见赏于当时及后世,缘其“小物载大道”,具見其时之盛衰、人物之才性。今轩诚集扇,囑予为小引,悬想他日炎暑时节,一扇在手清风入怀、佳书新得思接千载,何等痛快?
文:梁轩诚
赏析:罗志英

父亲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扇面,上面写了八个字“上善若水 阿弥陀佛”,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词语,被父亲强行放到了一起,故这把扇子被我戏称为佛道合一的扇面。
扇子自古就是天下文人所爱,作为一名儒家弟子,在我收藏的扇子中,书写的大多也都是一些儒家的经典语录,或是著名的诗文词曲。由于父亲这把佛道合一的扇子,我便翻看了一下我的藏扇,竟也发现一些有趣的、道家和佛家内容的扇面。

“长安四阔”之首步层大哥行伍出身,在部队上做到正师职大校,退役后又不甘寂寞,纵身商海,大步实业做得风生水起。按步层大哥的职业属性来说,应该属于兵家或是商家,但我收藏的步层大哥赠写的三个扇面,却是以下内容:一曰“春风化雨”,二为“花开见佛”,第三幅更是《心经》片段。赏毕我忽然想起来,原来大哥早已是释家居士,他拜有德高僧达仪大和尚为师,故不忘时时弘扬佛法,善行天下。

步层兄的师傅达仪大和尚是一位佛法高深、而又不拘泥行事的高僧,与人交谈言语精妙、为人处事随和。我曾有缘得悟一面,应我所请,在我随手携带的扇子上题字时,并没有象他的弟子那样笔下见佛,而是信笔为我书写了“无上清凉”四个大字。和尚落笔我甚为惊奇,也许真是冥冥之中。在我家祖屋不远处半坡上,有一座古寺,寺名就是“清凉寺”,这座寺庙于我也算是渊源颇深。解放前,我家是这座寺庙最大的供奉之一,父亲说每次寺里过庙会,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是主要负责执事的人,祖上曾为寺庙捐赠过全套的木器家具。现在寺庙的住持宏信和尚比父亲年轻几岁,少时也曾是父亲的玩伴。前两年我去寺中游玩,竟然惊喜的发现,清凉寺悬挂的大钟上,竟然铭刻着石岗先生撰写的铭文。此时看到达仪和尚书写的“无上清凉",真是令我凉风骤起,无比惊诧。

祖父年幼时,曾在三原正谊书院受教于在此讲学的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父亲自幼便接受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解放后读中学、大学,1960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也算是儒家子弟。退休前父亲在咸阳师专历史系任总支书记,退休后生活闲散,出于对各种文化的好奇,一度曾研读过多部佛经,有一段时间,又迷上了圣经,但我清楚,在骨子里他应该还是一个地道的儒者。父亲临写的这幅草书心经,更多的是出于他对同乡先贤于右任先生的仰慕。

石岗先生用志英兄的话说,是一位“粹然儒者”,但他对各种文化也都是抱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前面提到的他为佛家寺院清凉寺撰写大钟铭文,就可见一端。石老师为我写过多幅扇面,绝大多数写的都是自己的诗词、联句,还有就是他译注的《群书治要》中的一些名句,几乎很少写别人的词句。一天,他的爱徒三猫请他书写一个扇面,内容是三猫自己最喜欢的四个字,我想石老师一定会拒绝,没想到他却欣然应允,就有了这个来自道家的“真水无香”扇面。

我的好友薛鹏飞,是一位古典文化修为颇深的学者、诗人,交往久了,才知道她还是一位虔诚的道家弟子,道号“灵笛子"。鹏飞是位地道的谦谦君子,于文化、于诗词、于道学、于书法都颇为虔诚,专注,她曾焚香净手后,坐下来铺纸提笔,一口气用了四五个小时,为我书写了楷书的常清静经,一笔一画,一字一句,规整端庄,气韵蔚然,现己成为我的珍藏。

鹏飞知我喜扇,遂赠送我这把道气十足的折扇,一面为草书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面为楷书的金光神咒。鹏飞说,在送我之前,她曾对扇读诵多遍神咒,以佑我平安和顺。
小小折扇,是文化,是修为,是经典,也是情谊。用李晓毅兄的话说,就是:扇善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