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冠霞帔:独一无二的中式婚礼服

2014-09-12 18:0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4年第39期
婚礼服中式婚礼
除了弥补中国婚礼服文明的断层与残缺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理想,就是让每一对新人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婚礼服。

在北京侨福芳草地的空中回廊里,帘影晃动,红色的地毯与廊柱昭显喜庆。古香古色的方桌案台上,一只大红的盖头安静地布于木架之上,就像待嫁的闺阁,只等着一心人挑盖头相见,把凡间的情爱写到白首,永不相离。往后看去,还有一组一组繁花点缀、绣工精细的中式婚礼礼服。这北京城的大红绣金的小小一隅,正是华服品牌NEoTIGER对明式婚礼服饰典制的世纪巡礼。

婚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那郎情妾意的洞房花烛夜,我们也不止一次见于古装电视剧中。但细理其中,中式婚礼的礼制、礼服,究竟是如何发展?对此,本刊专访了NEoTIGER董事长、设计总监张志峰。

《节气》:可否介绍一下中式婚礼礼服的历史与发展脉络?

张志峰:中国的婚礼文化比西方更加源远流长。纵观华夏婚礼,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汉代的'爵弁玄端-纯衣纁袡'、唐代的'梁冠礼服-钗钿礼衣'和人们较为熟知的明式'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汉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礼,周制婚礼秉承周代仪制,身着周制婚服(玄端),古典幽雅、庄重肃穆,以玄黑色和纁黄色为主,这两种颜色象征着天地的神秘色彩。

到了唐代,唐制沿袭周礼,气势宏达,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当时盛世的热烈吉庆,将绯红与青绿作为婚礼服的主色调。红色的嫁衣由此流传至今。而且,由于当时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礼服整体形式上也比较活泼。

明制婚礼则承袭明代礼仪,身着明制婚服,女着凤冠霞帔,华美多姿。

《节气》:婚礼礼服是古人哪些礼节、思想的折射?

张志峰:古代婚礼服饰和中国历史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婚礼服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欢乐喜庆的符号和载体。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周朝建立礼制开始,历朝历代都把婚礼视为人生当中一件十分庄重的大事,家族的兴旺,传承的希冀都浓缩于隆重的婚礼场面之中。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人们将对于生活的憧憬寄托在自然的力量上。这种哲学思想在婚礼服的色彩、图案和款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婚礼服色彩从天玄地纁,到纯白,到青色,到绛红,到大红之色,运用龙凤、祥云、花草叶茎等自然界动植物图案,都表现出来一种中国所独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符号语言。

《节气》:您觉得明代礼服可以算是婚礼礼服的高峰吗?这与明代本身的社会文化和婚姻观念等有怎样的关系?

张志峰:明代婚礼服是婚礼礼服的一个高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平民女子出嫁时也可享受属于贵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平民男子迎亲可着九品官服一样。这种婚服样式是目前中国人心中典型的华夏婚礼服装,而且这种认识根深蒂固,从明代至近代绵延几百年。

《周易》中说,有天地然后才会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才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才有父子,有了父子才有君臣,有了君臣才有上下。也就是说,所有的人伦关系,都是要从男女夫妇这一对关系开始的。所以,古人认为,婚姻是'人伦之基',是伦理关系的基础,是万物之始,是理之根本。

《节气》:明式婚礼的过程是怎样的?

张志峰:《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载于《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

明代最基本的婚姻类型是聘娶婚。聘娶婚,简单地说就是合乎礼仪的男娶女嫁。它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仪程主要有,纳采至亲迎、拜天地入洞房、喜宴、次日拜父母等。特点是上午举礼,大规模喜宴,挑盖头,闹洞房,着汉服。

《节气》:凤冠霞帔各自是什么意思?

张志峰:古代贵族妇女往往以凤凰为冠饰。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节气》:将明代建筑纳入展览作为展示礼服的一个辅助部分,您怎样理解婚礼礼服与婚礼空间上的统一与美感?

张志峰:'华美之囍'静态展以'明礼-婚礼'为题,特别选择明代回廊式建筑为形,入口处有传统中式斗拱屋脊。中间回廊重新做了设计,造型简约符号化,回廊上方垂着红色丝线,走进去每几步都有文字垂帘介绍古式婚礼的历史等。古代婚礼仪式繁多,在这样的设计中,每一处龙门架式结构象征着一个仪式,而红色丝线则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

《节气》:中式婚礼的没落始于何时?

张志峰:凤冠霞帔绵延数百年后,到了现代中国,中国人的嫁衣变得五花八门且不伦不类。

其实,在20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新娘头戴凤冠或丝绸红盖头,身穿宽大的红袍,新郎则头戴璎珞之冠,身穿长袍马褂。而两位新人服饰需有龙凤,象征着皇帝和皇后般尊荣。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20世纪20年代,西式婚纱在中国亮相,并渐渐渗入中国的婚礼文化中。从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结婚;40年代前后成为一种风尚。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

进入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婚礼服出现了断层:50年代的中国女子在婚礼上时兴碎花小翻领衬衫,而新郎则选择穿中山装。60-70年代,婚纱像旗袍一样进入'四旧'名单,成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新人以能穿上绿军式的'红卫兵服'为荣。

直到80年代,封杀多年的旗袍、婚纱唤醒了前世的回忆。婚纱和礼服悄然登堂于照相馆。青年男女通过穿戴照相馆准备的婚纱,在仿造的西方宫廷或园林景致的背景中,拍摄一组婚纱照片,悬挂于新房点缀着那个遥远的梦想。

90年代后,婚纱影楼掀起了港台之风。出于对美的追求,婚纱租赁风也随着婚纱摄影的风靡而席卷全国,人们对于拍摄新式婚纱照的热忱甚至超越了穿着婚礼服本身的那份神圣,千人一面的婚纱照成为一代人的'永恒记忆'。

租赁婚礼服的盛行,再次剪断了华夏文明并异化了西方文明,使得人类的婚礼文化从一个断层走向另一个歧途。新一代年轻人永远不再可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婚纱',本应见证一生美好爱情的婚礼服成为了'缺失的永恒',这是一种终生缺憾。

《节气》:您理想中的婚礼礼服是怎样的?

张志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仪式的嫁衣,都寄托了女人对后半生的无限憧憬。古代欧洲,由于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体,所以,新娘穿上礼服到教堂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19世纪以前,婚礼服的颜色并不统一。1840年前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的婚礼服开创了新纪元,白色逐渐成为婚礼上最常用的礼服颜色。白色婚礼服被固定为结婚礼服的历史其实不到200年。

相较于欧美,中国的婚礼文化更加源远流长。在传统习俗中,嫁衣是女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服装,大多是由女孩自己从小开始做,一直做到出嫁前才完成,因此嫁衣也寄托了少女时代的几乎全部梦想。

作为传承婚礼服文化的使者,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做很多思考。文化感、民族感、历史感和时尚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符合中国人形体特点、能够充分展现中国古老文化内涵和东方神韵的设计是我们最需要的。

2005年,NEoTIGER推出了以'爱'为题的婚礼服系列,将西式婚礼服做到了极致,但这只是一种'造'。2006年,我们发现并挖掘东方精髓,以'凤'为题发布中国高级定制婚礼服,是一种'创'。而今年,明式婚礼服创新,绝不仅仅是推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式婚礼服,更重要的是要将'西式婚礼服革命'进行到底。

中国的婚礼自古崇尚喜庆与欢乐,因此'红喜事'一直象征着中国人开始另一段红红火火的人生。除了弥补中国婚礼服文明的断层与残缺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理想,就是让每一对新人都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婚礼服。

3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