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书百家(77)】许义书法作品展
许义 ,别署耿堂,1975年10月生于山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甲骨文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协第二届国学骨干高研班成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吉林省青年书协顾问;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吉林市书法家协会党总支书记、驻会副主席;吉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中入展、获奖50余次,权威专业报刊发表论文30余万字。
主要参展获奖情况:中国书协全国第六届书法学术研讨会入选;中国书协全国第七届书法学术研讨会“全国奖”;中国书协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选;中国书协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选;中国书协全国首届篆书展、二届草书展、三届扇面书法展;中国书协第二届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优秀奖;西泠印社首届册页展入展、手卷展入展、楹联展入展。
策划组织开展大型活动:中国书法城——全国五城市书法作品联展;全国书法名家丛文俊《书法与文化》论坛;国家京剧院寻根之旅“梨园之春”书画作品展览;吉林省艺术学院、白山书院、吉林化工学院、慢悦生活馆等机构作书法专题辅导讲座20余场次;“翰墨飘香”吉林市书画名家作品巡回展等专业类、群众类、培训类、公益类综合展览活动70余项。
宏搜博取 师古不泥
——许义书法理论与创作印象
○ 庄大山
绘画理论的着眼点重在哲学思辨,而书法理论更强调史学的归纳。许义对于书法艺术的感悟在上中师时业已有之,因而能于多种艺术之间自由出入,往来无间。许义认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方法不是目的,对美学观念诠释应是在不断的超越自我中产生的,而这正是我们乐于在艺术这条不见首尾的道路上跋涉的兴致所在。许义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书法创作与理论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我们既不可抛开创作而空谈理论,也不能不辨是非而盲目创作,正是这样的想法促使许义走上了两方面齐头并进的道路。在我印象里他的知识面很广,从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从清华四导师的学术理论到大小乘佛教的教义之争,皆有研究,正由于有这样雄厚的知识积累,他才敢于在书法创作中逐本求源从古文字开始按历史顺序个个击破。从甲骨文、西周金文、六国文字到秦汉篆隶摆合自如。另一方面,他对于书法的理论研究不是像许多研究者那样总是隔雾观花或隔靴搔痒,事实上他总是能进入问题的内部,从其它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这也是他能以对“兰亭论辨”的研究进入七届研讨会获奖行列的重要原因。
释文:自填词《十六字令》
面对艺术的态度,他强调只能如托钵僧一样的虔诚,而无需指望能够成仙得道,因而他对当今书坛千篇一律,以及不求甚解的现象总是痛心疾首。自己亦常常以自撰内容进行创作,并尽力做到文从字顺,各有所本。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只有学到古人的创作状态,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经典与传统,而不能只是一味地摹仿抄袭做新时期的优孟衣冠,唯其如此才能谈得上“创作”二字。为此,他学习了中文系的所有课程,唐圭章、程千帆、王力等学者的著作便成为了他案头的常备之物,同时他还自己填词,如:“初元灯,上元灯,彻夜独彻夜明。焦心泪涕零。”(长相思)“檐间燕子匆匆过,来也卿卿,去也卿卿,剪取心刀细柳中。”(采桑子)识者认为已入古人堂矣。因以“三韩词客”为号。正是由于他处于这样创作状态当中,所以他的书法创作能够神合古人,发思古之幽情,他的书法理论能够有的放矢,切中当今时弊。这也是其周围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才情的原因之一。
从许义书学讨论会获奖论文中所引用的七八年宪法,就可知其知识面以及立足点是多方面的,记得有几次我们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他就谈及了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的不同的研究立场,这些东西超出了美术与书法的知识结构范围。他认为各种知识是一个整体,学科只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更好的把握,比如对于流行书风与现代展览的理解就涉及经济学及人类学的一些问题。这种眼光无疑是非常智慧而敏锐的。但更可贵的是他认为对这些事物进行时代的反醒有助于艺术家看清艺术与市场炒作的关系,而坚定走艺术道路的决心,因为艺术不是政治,也不是商品,从这一点可见他与王国维的心有灵犀。
看许义的书法创作便可知他字如其人的个性。性灵派的殿军赵翼曾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事实上所谓的“各领风骚”即是能够表达艺术家的真性情,即黄遵宪所谓“我心写我口”,而许义的艺术理论及实践便是这种观念的写照,他对于艺术的悟性即在于此。这正如其阐释黑格尔美学观时所理解的:“当你将自己放在某种难已调合的二律背反当中时,美就产生了。”
许义从事书法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其对绘画艺术的精通。我们知道,自“扬州八怪”起中国的书画艺术就是相互影响的,任伯年、吴昌硕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至。许义以其对绘画的领悟,与艺术探索中的智慧,将一些绘画的笔法溶入书法创作中,使观者得到了既传统而又新鲜的视觉享受。这种融合是有机的,而非生硬的。事实上,近现代将西方现实主义与中国绘画的结合,固然喜忧掺半,而其最大的缺憾就是由于它对于功利性的追逐,两者生硬结合,致使六七十年代所谓红、光、亮的政治功利作品尉然成风,许义在创作实践中注重从书法规律出发。事实上所谓艺术正是创作者对于自身发展前瞻性的观照,传统所谓“书如其人”是有一定道理的,某些方面似乎更像佛学的所谓“悟”和道家的“非常道”,即如许义自况诗中两句:“轩外青山谁识得,芳菲最艳是真无”吧。
释文:王家屈子联
释文:祭酒少陵联
释文:《多丽咏雪》
释文:诗书心笔联
释文:临金文二种
释文:千秋百代联
释文:《道德经》句
释文:政通田父联
释文:丁辅之《观水游山诗二首》
释文:时和山高联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