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张 ‖《诗》《易》相传——燕韩婴世家
韩婴,又称作韩生,燕人,从小勤奋好学,在汉文帝(前179—前157)时,被朝廷收罗,依据其才华而任其为博士,当时他还很年轻。景帝时(前156——前141),被任命为常山王太傅。武帝继位后,将他召回,仍任博士之职。董仲舒向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深得武帝的赏识。但韩生却屡屡与董仲舒意见相左,二人经常在武帝面前争论,各持己见,谁也驳不倒谁。韩婴为人精悍,处事分明,董仲舒也奈何不了他,而且纵使有皇帝支持,董仲舒的许多理论也无法说服这位任职近30年的老学者。但毕竟这时董仲舒的言论影响日大,和汉朝皇帝的主流思想一致,韩婴有些失落,加上年纪大了,于是辞职归家,不久就病逝。
韩生博学多闻,尤其精通《诗经》《周易》。他曾经为《诗经》作注释,著成《诗内外传》,内容有好几万字,其中的语言文辞与在山东一带流行的“齐诗”“鲁诗”很不一样,被时人称为“韩诗”,与当时还有一家叫作“毛诗”(鲁国人毛亨为《诗经》做的注解)的并称,为汉代《诗经》四大家之一。
秦朝焚书坑儒,大量先秦著作散佚,孔子的儒学经典也不例外。到汉代时就难有统一的解说,只好各说各的。齐诗、鲁诗、毛诗在山东一带流行,韩诗则在燕(北京)、赵(河北、山西)一带流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燕赵一带的读书人凡是称《诗经》的,都是韩生的传人,可见其影响。在传播韩婴《诗经》的弟子中,以淮南贲生最为知名,据说“韩诗”就是由他发扬光大的。直到隋朝,还有《韩诗》22卷传世。
韩婴研究《周易》也有很高造诣,只不过因为燕赵地区的人,只喜欢《诗经》,不喜欢《周易》,韩婴在《易》上的学问竟然无人问津。这恐怕与当时燕赵地区的人非常喜欢唱歌跳舞的风俗有关。无奈,韩婴在《易》学上的成就,只能“惟韩氏自传之”(《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在韩氏家族中择人而授。其实,韩婴在《易》上的水平,要比他在《诗经》上的成就还要高,可惜不为当地百姓所喜,没能光大于世。到后来,他的“易”学为人们所重视时,其影响比“韩诗”还要大。
韩婴的儿子叫韩商,从小受其父亲影响,饱读诗书,继承了韩婴的学问。成人后与韩婴一直在朝为官,作过武帝的博士,也很有成就。韩商死后,韩氏式微,直到宣帝时(前73—前49),才又有韩氏子孙被召,被称为“涿郡韩生”。涿郡韩生因为掌握家传的“易”学精微,被宣帝召至朝中为官,“待诏殿中”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据他说: “所受《易》即先太傅(指韩婴)所传也。尝受《韩诗》,不如韩氏《易》深,太傅故专传之。” (同上)当时的司隶校尉盖宽饶,也是个《易》学的爱好者,、他本业受业于孟喜的“易”派,但当他见到涿郡韩生的《易》后,更加喜欢,就改换门庭,投在韩生的门下学习起韩氏《易》来。
韩婴、韩商到涿郡韩生,历时百余年,精修细研《诗》《易》之学,传承不辍,并自成一派,广传世间,不愧为谈诗喜易的文化世家。虽然“韩诗”、韩氏《易》今天都亡佚了,但韩氏文化世家的影响,对汉初儒学振兴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
主要参考文献
《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
《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