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143)淡泊明志
读通鉴(143)淡泊明志
(我年轻无知的时候常会拿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出来乱评论,想起来惭愧至极!)
青龙二年甲寅,公元234年
春,二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十万由斜谷入寇,派遣使者约吴国同时大举入侵。
三月,庚寅,山阳公卒(汉献帝),皇帝素服发丧。
己酉,大赦。
夏,四月,大疫。
崇华殿火灾。
诸葛亮至郿县,驻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水,背水为垒拒战,对诸将说:"诸葛亮假如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就无事。"诸葛亮果然屯驻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懿说:"诸葛亮必争北原,宜先据守。"
参议的人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诸葛亮跨渭水登五丈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家之利。"司马懿于是派郭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郭淮逆击攻退汉军。诸葛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于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心劳作,军队也没有侵扰。
五月,吴主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进攻,众军号十万;又派遣陆逊、诸葛瑾将万余人进入江夏、沔口,攻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入淮河,攻向广陵、淮阴。六月,满宠想率诸军救新城,殄夷将军田豫说:"贼全军大举,非图小利,想要拿新城作诱饵以逼魏国出大军。宜听任吴军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其争锋。城不可拔,敌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胜。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适入其计。"
这时东方吏士皆分别休假,满宠上表请召中军兵,并下召所休将士,须集击。散骑常侍广平刘邵建议认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满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必不能制。满宠请待兵,未有所失,认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骑兵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张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军听闻大军来,骑兵断其后,必震怖逃遁而走,不战自破。"皇帝听从。
满宠想移拔新城守卫,致贼至寿春,皇帝不听,说:"过去汉光武遣兵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地有所必争。纵然孙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我将亲自前往征讨他,等我至,恐孙权逃走。"
于是使征蜀护军秦朗督步骑二万助司马懿抵御诸葛亮,敕司马懿:"只需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秋,七月,壬寅,皇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射杀吴主之弟子孙泰;又吴军吏士多疾病。皇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孙权开始认为皇帝不能出,听闻大军至,于是遁走,孙韶亦退。
陆逊派遣亲兵韩扁奉表见吴主孙权,魏国巡逻兵给抓住。诸葛瑾听闻后特别恐惧,写书信与陆逊说:"大驾已还,魏贼抓得韩扁,全都知道我们阔狭,而且水干,应当着急逃去。"陆逊未答,方催人种葑、豆,与诸将奕棋、射戏如常。
诸葛瑾说:"伯言多智略,其必当有道理。"于是亲自来见陆逊。陆逊说:"贼知大驾已还,无所复忧,得专力针对我。又已守要害之处,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众心,施设变术,然后出军。如今便示退,贼当认为我们内心惧怖,必来追击,这是必败之势。"
于是密与诸葛瑾立计,下令诸葛瑾督舟船,陆逊全部上岸带兵马攻向襄阳城。魏人一向惮陆逊声名,急忙回军赴城。诸葛瑾便引大船出,陆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跟着军船,魏人不敢逼。行到白围,托言要打猎,暗地里遣将军周峻、张梁等人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千余人而还。
群臣认为司马懿正与诸葛亮相守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
皇帝说:"孙权逃走,诸葛亮胆破,大军足以制止蜀军,我无忧。"于是进军至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八月,壬申,葬汉孝献皇帝于禅陵。
辛巳,皇帝还许昌。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不出。诸葛亮于是送司马懿巾帼妇人之服。司马懿大怒,上表请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止。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再出来接战了。"
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假装请战,以示武于自己的兵众。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假如能打得赢,岂会千里而请战!"诸葛亮遣使者至司马懿军队,司马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自过目;所啖食不至数升。"
司马懿告诉身边人说:"诸葛孔明吃得少事情烦,活不了多久了!"
诸葛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来探病,并谘询以国家大计。李福至,与诸葛亮语已,别去,数日再还。诸葛亮说:"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改而回来是决别。公所问的,公琰可以。"
李福谢:"前面实在有失,没有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所以马上回还。乞求再相告蒋琬之后,谁可任用?"
诸葛亮说:"文伟可以继。"又问其次,诸葛亮不答。(蜀汉无人,而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可用)
当月,诸葛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司马懿追击。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好像将要进攻司马懿,司马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杨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传了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
司马懿听闻后,笑着说:"我能料生,不能料死的原因。"司马懿案行诸葛亮之营垒处所,叹息说:"天下奇才!"追至赤岸,未能追上而还。
当初,汉国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次随诸葛亮出征,都想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像当年韩信那样事,诸葛亮制而不许。魏延常认诸葛亮胆怯,叹恨自己有才无处发挥。杨仪为人干敏,诸葛亮每次出军,杨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杨仪。魏延性格矜高,当时诸葛亮帐下诸人皆避开他,唯有杨仪不怕魏延,魏延一直为这些心里有不满,两人有如水火。诸葛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废。
费祎出使吴国,吴主孙权喝醉,问费祎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虽曾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用,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诸君愦愦,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误国家大事!"
费祎对答说:"杨仪、魏延之不团结,起于私忿,而无黥布、韩信难御之心。如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函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并非长远之计。"
诸葛亮病困,与杨仪及司马费祎等人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下令魏延断后,姜维其次;若魏延有不从命,大军便自发。诸葛亮卒,杨仪秘不发丧,下令费祎前往揣魏延心意所指。
魏延说:"丞相虽亡,我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我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况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大将!"
自与费祎共作行留部分,下令费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费祎对魏延说:"当为君还解杨长史心结。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费祎出门,奔马而去。魏延立刻后悔,追之已不及。
魏延派人打探杨仪等人,想按诸葛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大怒,搀杨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杨仪各相上表对方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汉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全都保杨仪而疑魏延。杨仪等人令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魏延之后。魏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等人,杨仪等人令将军何平上前抵御魏延。
王平叱先登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士众知曲在魏延,莫为用命,皆散。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杨仪遣将马岱追上去斩杀,遂夷魏延三族。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魏延死问至,才还。
开始,魏延欲杀杨仪等人,冀时论以己代诸葛亮辅政,故不北降魏而南还击杨仪,实无反意。诸军还成都,大赦,谥诸葛亮为忠武侯。
当初,诸葛亮上表于汉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余饶,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卒如其所言。
丞相长史张裔常称诸葛亮说:"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
陈寿评论说:诸葛亮之为相国,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的,虽仇必赏,犯治怠慢的,虽亲必罚,服罪输情的,虽重必释,游辞巧饰的,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全都敬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恨的人,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相当的大才!
当初,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最少应该为诸葛亮之副,常以职位游散,怏怏怨谤无已,诸葛亮废立为民,徙之汶山。等诸葛亮卒,廖立垂泣说:"我终为左衽!"
李平听闻后,亦发病死。李平常冀诸葛亮再次恢复接收自己,得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
习凿齿评论说:当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严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鉴至明而丑者忘怒;水鉴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以其无私。水鉴无私,犹以免谤,况大人君子怀乐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于不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爵之而非私,诛之而不怒,天下有不服者乎!
蜀人所在求为诸葛亮立庙,汉主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步兵校尉习隆等上言:"请近其墓,立一庙于沔阳,断其私祀。"汉主听从。
汉主刘禅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寻加蒋琬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这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蒋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吴人听闻诸葛亮卒,恐魏国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来想作为救援,二来也准备以事分割蜀国。汉人听闻,也增永安之守以防非常。汉主使右中郎将宗预出使吴国,吴主问道:"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听闻西边更增白帝之守,为何?"
宗预对答说:"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都是事势宜然,全不足以相问。"吴主大笑,嘉其抗尽,礼之亚于邓芝。
吴国诸葛恪因为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抓捕全尽,屡自求为官出任,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人议都认为:"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番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十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都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制。"都认为难。诸葛恪父诸葛瑾听闻后,亦认为事终不逮,叹息说:"诸葛恪不能大兴我家,将赤我族!"诸葛恪盛陈其必捷,吴主于是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杨太守,使行其策。
冬,十一月,洛阳地震。
吴国潘濬征讨武陵蛮,数年,斩获数万。自此后群蛮衰弱,一方宁静。十一月潘濬还武昌。
解读:我们这些后人读历史的目的是从前面那些经天纬地的高人身上学到东西,诸葛亮的一生,没有几个普通人可以去评论的。
王夫之对诸葛亮有过评价:武侯说过:“淡泊可以明志。”诚淡泊矣,可以质鬼神,可以信君父,可以对僚友,可以百姓,无待建鼓以亟鸣矣。且夫持大权、建大功,为物望所归,而怀不轨之志者,未有不封殖以厚储于家者也。以示豆区之恩,以收百金之士,以饵腹心之蠹,以结藩镇之欢,胥于财而取给。季氏富于周公,而鲁昭莫能制焉,曹、马、刘、萧,皆祖此术也。诚淡泊矣,竞利名者之所不趋,而子孙亦习于儒素,不问其威望之重轻,而固知其白水盟心、衡门归老之夙图矣。
而武侯且表于后主说:“成都有级八君株,薄田十五顷,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粟,以负陛下。”一若志晦不章、忧谗畏讥之疏远小臣,屑屑而自明者。呜呼!于是而知公之志苦而事难矣。后主者,未有知者也,所犹能持守以信公者,先主之遗命而已。先主曰:“子不可辅,君自取之。”斯言而入愚昧之心,公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岂能无疑哉?身在汉,兄弟分在魏、吴,三国之重望,集于一门,关、张不审,挟故旧以妬其登庸,先主之疑,盖终身而不释。施及嗣子之童昏,内而百揆,外而六军,不避嫌疑而持之固,含情不吐,谁与谅其志者?然则后主之决于任公,屈于势而不能相信以道,明矣。公乃谆谆然取桑田粟帛、竭底蕴以告,无求于当世,其孤幽之忠贞,危疑若此,而欲北定中原、复已亡之社稷也,不亦难乎?
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谋远矣。仲谋之于子瑜也、陆逊也、顾雍也、张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笃,岂不贤哉?先主习于申、韩而以教子,其操术也,与曹操同,其宅心也,亦彷佛焉。自非司马懿之深奸,则必被制曳而不能尽展其志略。故曰公志苦而事难也。不然,公志自明,而奚假以言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