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红毛线,蓝毛线》阅读答案及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毛线,蓝毛线
梁衡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40年代末,又将有一次政权大更替时,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证明。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是当时党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领袖刚从村里走出来,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里去。这时中国革命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1948年5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战一年,拖垮了胡宗南后又来到了这里。毛泽东决定在这里摆两着棋。第一着是打三大战役,他在隔壁的院子里布置了一间作战室,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战科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报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线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势态。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共产党还从来没有富过,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毛泽东只好向红二十五军去借,徐海东也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困难,忙从全军7500元的积蓄中抽出5000元。贺龙过河来看毛泽东,毛的警卫员看着贺老总警卫员身上的枪直眼馋。贺胡子也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中央机关会这么苦,赶快对警卫说:“换一下。”共产党是穷惯了,党的最高层是穷惯了,不是他们爱穷,他们守一个原则:只要中国的老百姓还穷,党就耻于高过百姓;只要党还穷,第一线还穷,中央机关、党的领袖就决不肯优于他们。这种“穷”的背后,却是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八百万啊,相当于国民党的全部陆海空军。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只平山县,土改后,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卫胜利果实!一次就参军1500人,组成著名的三五九旅平山团,这个团一直打到新疆,现在还驻扎在阿克苏。
一着武棋下完,再下一着文棋。1949年3月5日,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召开了。说是主席台,其实没有台,就是在伙房一头的墙上挂一面党旗,旗下摆一张长方桌,后面放一把旧藤椅,台两侧各有一张桌子是记录席,台下也没有固定的椅子,开会时个人就从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带个凳子。会议开了8天,轮到谁发言时就走到那张长桌旁面向大家站着讲话,讲完后又回到自己的凳子上。毛泽东亲自记录,不时插话,领袖与代表咫尺之近,寸许之间。其实这已是老习惯了,许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站着作报告,黄土地上摆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一只大瓷缸子。大家在木凳前席地而坐,据说前排的人口渴了,就端起毛泽东的茶缸喝一口水。不但是党内,就是领袖和老百姓也亲密无间。西柏坡坡下有水,有稻田,毛泽东是从小干惯了稻田活的,工作之余就挽起裤腿去和农民插秧。朱老总一脸敦厚,在村头背着手散步,常被误认为是下地回来的老乡。任弼时全家睡的土坑上至今还放着一架纺车。
住了20年山沟,现在要进城了,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通过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当参观结束后,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村口和五大领袖合影一张。五位书记昂首向前,似将远行。到哪里去?当年在村口毛泽东说了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40多年后江泽民总书记来拜谒这个小山村,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红色经典》,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讲述“三大战役”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把一段决定中国命运的风云历史,写得轻松平常,却蕴含深意。
B. 文章中作者把无形的“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还原为有形的“红毛线,蓝毛线”,无声胜有声。“毛线”这个巧妙的代言,点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C. 文章结尾一段,以伟人幽默风趣的话收束全文,与前面第一、二自然段语言的叙述风格不同,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行走裕如,最终达到了笑谈真理的自由境界。
D. 梁衡的这篇散文,主要通过对革命领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风的生动形象的渲染刻画,为读者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和典范,引导读者形成积极有益的价值观。
8. 这篇散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举例分析这些数据的使用有哪些作用?
9. 北大教授董学文认为,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同时,又运用散文技巧,把“政治”和“散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答案】7. D 8. ①突显人物形象。如:“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把一个勤于军务、殚精竭虑的伟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②为议论作铺垫和补充,避免空洞说理。如“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卫胜利果实!一次就参军1500人”,有了这些数据,为后面的议论“八百万啊,相当于国民党的全部陆海空军。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做了铺垫,突出了共产党一心为公,一呼百应。又是对开头第一段议论作进一步的事实证据的补充,避免了议论的空洞。③形成对比,突出主旨。如“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与“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形成鲜明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中突出了革命者的“一心为公”、艰苦奋斗精神品质。④详实的数据与生动的叙述相结合,更能充实散文的内容。
9. ①严肃的政治话语与散文语言的融合。文章开头以严肃的话语提出政治家“以天下为公”的政治要义,后文又以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表现共产党人天下为公的形象。②政治主题与散文笔法的融合。本文选取的是极小、极闲的不经意之物形——红毛线蓝毛线,以小见大,把重大的社会历史政治之理,通过这极小之物揭示出来,造成反差,叙说其事。以红毛线、蓝毛线这一细节,表现一代伟人艰苦朴素、节俭自律的精神和品德风范。③政治之理与散文情感的融合。将客观的政治理论融入参观游记之中,以饱满的情感表达对政治领袖的崇敬之情。
【解析】【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生动形象的渲染刻画”错误,文章在介绍西柏坡的革命遗址、革命文化以及有关事件时用的是白描手法,并没有渲染。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所使用的具体数据,理解其在段落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全文的内容、结构、人物等做全面分析概括,并举出具体的例子。
(1)文中写到许多伟人,在叙述他们的事迹时,使用数据,更能突出他们的革命精神。“不到30平方米”“三张大桌子”“190封电报”写出当时伟人艰苦奋战、尽心尽力的无私精神。
(2)本文叙议结合,叙述中使用大量数据,为议论做铺垫,使议论更有依据,更有说服力。用“886万人”“1500人”等具体数据写出当时参战的人数之多,充分表明共产党深得民心,百姓团结一心,共同抗战。为后文“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做铺垫,又是开头“有人得天下”的具体体现。这些数据使文章结构严谨,叙议紧密结合。
(3)文中选取不同方面的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是她们只是一时尊贵,早已被后人遗忘。而“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的中央红军备受爱戴,原因就在于后者“一心为公”。文章通过这些数据,充分揭示了“人心向背”的问题,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4)详实的数据与生动的叙述相结合,更能充实散文的内容。如“忙从全军7500元的积蓄中抽出5000元”“会议开了8天”“住了20年山沟”等,真实的体现了当时的生活情景,使散文内容更丰富充实,更感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全面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写法特色。然后结合题干要求,找准角度,从不同层面去发掘,揭示散文的丰富内蕴。
本题要求就北大教授董学文对本文作者梁衡的看法,结合文章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的。董教授的看法主要围绕本文的政治内容和散文写法的创新结合提出的,因此谈出这两方面结合的具体体现及效果即可。
(1)本文的“大事”就是谈政治。开门见山“政治者,天下之大事”,提出了严肃的政治话题,但全文并非一概“严肃”,而是转用生动形象的叙述语言,“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将政治大事与散文鲜活的语言融合,突出伟人的崇高精神。
(2)本文所抒发的“大情”就是对一代伟人艰苦朴素、节俭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的高度赞颂,却将这种深沉的情感寄托于“红毛线蓝毛线”这样的细小之物,以小见大,既有散文特色,又突出政治主体,巧妙自然,易于接受。
(3)本文阐述的“大理”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理论,如果单纯说理,肯定深奥难懂,而作者将这种理论融入参观游记,与自己饱满的情感融合,既抒情又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确实是走出了一条散文创作的新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