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等人装糊涂,中等人装实在,下等人装……
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懂分寸,知进退!
我们的人生其实是一条不规律的抛物线,喻示着我们的一生会经历起起伏伏,坎坎坷坷。这就是命,该遇到的劫难一样不会少,该遇到的幸福也一样不会少,它们就在人生的明天翘首期盼等着你。
俗话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命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但是运是可以改的。怎么改运?去算命吗?不,你需要懂得一种人生知进退的智慧,什么的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这都是有讲究的,所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就是这个道理,人在不同的阶段要懂分寸,知进退。该进不进,贻误时机,该退不退,铩羽而归。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战场,只有懂得进退才能面对着命运的捉弄。
简单来说,你是个明白人吗?所谓的明白人其实就是头脑清醒,不干傻事,明白事理的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上等人揣着聪明装糊涂,但还有一种人揣着糊涂当聪明。
一、
讲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在悬崖边上的独木桥中间相遇,一人背着柴火,一个人挑着担子。背柴火的认为挑着担子应该退步,挑着担子的认为背柴火的应该后退,于是两人就在独木桥上耗着时间,从早上耗到中午,从中午熬到晚上,结果两人终于都挺不住了,差点掉下悬崖。
人生明明都是想向前,没人想后退,因为很多人认为后退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吃亏,所以据理力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人生的独木桥。比如我有个朋友小王,过年的时候,公司排先进管理奖,小王觉得自己平时在公司的表现很好,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都不错,这次先进管理奖志在必得。可是在评奖台上却遇到了一个尴尬的事情,小王并没有得到奖状,而是让隔壁部门的小魏得了,小魏凭着第四季度的一个大单给公司赚了不少钱,所以公司领导再三权衡,最终把优秀管理奖给了小魏。
可这下小王心理不舒服了,这个奖明明是应该是自己的啊,而且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比小魏差啊。于是小王第二天直接找到总经理争吵,要总经理要说法。本来总经理觉得应该给小王一些补偿,结果一看小王不讲道理,索性啥都不给了。
总经理的想法很简单,你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应该大局为重,为公司的利益着想,为了几百块就大吵大闹,格局观呢?这样的人怎么能做个优秀的管理者呢?
结果,理没争到,还得罪了总经理,年后小王就被公司劝退了。职场混的,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好话,做好事,懂得进退之道。
所以小王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样呢?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大家心里都有杆秤,等时机成熟的时候点到即止。
二、
再说个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智囊团都是个自诩聪明的糊涂蛋。比如方孝孺,没错,就是那个被诛杀十族的人。
方孝孺是个标准的学霸。黄宗羲评价他:明朝群儒之首,人家明代儒家的扛把子。江湖人送外号:小韩愈。韩愈可是儒学大师,而饱读儒学经典的方孝孺也悟出来个宇宙真理:做人要讲道德。因此,方孝孺始终是个道德感爆棚的人,他坚信能靠真爱感动所有人,包括朱元璋。结果他成功了,在朱元璋的暗示下,方孝孺终于以学者身份入幕,成为建文帝幕僚,开始了二十年的风光历程。不仅如此,方孝孺跟建文帝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顺带还感动了朱允炆: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
年纪轻轻就是帝师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方孝孺发现朱允炆对他的叔叔们颇有微词,于是决定怼一下朱家的藩王们,效仿汉武帝玩一下“削藩”的游戏。我们知道汉武帝在纵横家主父偃帮助下施行的“推恩令”,成功的打击了诸侯。要知道纵横家玩的其实是谋略,而不是道德,但是儒家干这事,靠谱吗?
事实证明,方孝孺的确是明朝的群儒之首,但是他一定也是明朝的谋士之末。明朝的时势,包括朱允炆的命运都随着方孝孺的推动发生了改变,
一场天下棋局已经开始了。
首先是方孝孺出招:在“削藩”政策下,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个目标。方孝孺的这一招就叫打草惊蛇,敲山震虎。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果你是朱棣,你会怎么办?纵然朱棣不想搞事,但朱允炆已经在策划如何推倒这个叔叔了。
于是1399年8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这一招是一部险棋,老实说朱棣也是被逼的。
朱允炆随即下了第二手:命盛庸、吴杰、平安诸将进攻大名府,双方势力悬殊太大,朱棣明显吃了暗亏。
朱棣看形势不妙,表示服软:大侄儿饶命,我知错还不行吗?我不玩了,投降了。本来故事就应该结束了。
但是方孝孺不同意,这场战争势在必得,甚至连讨伐诏书都写好了,日后论功行赏,自己就是首功,而且我们是道德之师,随即出了第三招:根据方孝孺的设想,己方是胜券在握,局势必然手起刀落,朱棣磕头求饶。
很多人认为靖难之役是朱棣占据主导,其实不是,朱允炆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朱棣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于是方孝孺下令辽东主将攻击燕京,直捣黄龙,南北夹击,除掉后患。
朱棣被迫应战:既然不给活路,那我也不是吃素的,兄弟们给我顶住。
“朱棣啊,这场战争我们赢定了!”方孝孺随即派兵扰乱朱棣的粮草让他弹尽粮绝,顺带使用离间计,挑拨朱棣父子的感情。看来朱棣已经穷途末路、黔驴技穷了。
这时候,朱允炆忽然跳出来说:“千万别伤害我的亲叔叔,让我用道德感动他。”
方孝孺听完后,感动的泪眼婆娑的说:“对,让我们一起用道德感动他,我们是正义之师,仁义之师!”于是奇迹发生了,朱棣在战场上跑来跑去,居然毫发无损。
在朱允炆的照顾下,剧情神逆转,朱棣居然后发制人,占据了上风。
人生总有很多猝不及防。等一直朱允炆回过神来的时候,朱棣军团已经攻到江北了。
朱允炆见势不妙,准备开溜。但是方孝孺不同意: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言外之意是:大哥,千万别当胆小鬼,大不了以死殉国。
见自己的智囊不同意,朱允炆只好作罢,所谓输人不输阵。终于该来的始终还是会来,不久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好好的一盘棋被下输了,真是猪一般的队友。
那么方孝孺的谋略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回答是深谋远虑。为此他还写了一篇《深虑论》:圣人,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意思是说:做人真诚点,不要用阴谋诡计,要用道德来感动一切。
方孝孺信守道德,却不知讲道德是要看人的,如鬼谷子所言: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圣人之道并不是单纯讲求忠心、诚信,仁爱、道德,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
道德是一种自我修养,但是作为我们现代人,如果一个人的嘴里永远是“之乎者也,仁义道德”,或许未必能修成圣人的正果,反而沦为一个眼高手低,满嘴大道理的人,那不是迂腐又是什么呢?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阳光,他的根就要扎进黑暗的大地。不知死焉知生,不知黑焉知白?
千百年来,有多少忙着修炼道德,却对人心一无所知的人呢?方孝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实在了,自以为是聪明的糊涂人。
三、
我们来看智者是怎么做的?继续说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话说韩信被诛杀,张良归隐之后,汉初三杰就剩下萧何一个人了。看起来刘邦对萧何不错,不断给他加官进爵。萧何自己也得意洋洋,觉得刘邦人不错,每天宾客临门,川流不息,自我感觉好极了。
直到有一天来了个叫花子,那人估计好几天没洗澡了,浑身味道,但是却大摇大摆的进了萧府。萧何生气了,哪里来的叫花子,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结果叫花子见了萧何也不行礼,说了就:“萧大人高兴了太早了,怕是要大难临头喽”,说罢就要往门外走,萧何就纳闷了,我现在贵得皇上恩宠,平时也谨慎做人,难从何来?于是让管家叫住了那人,想问个明白。
叫花子笑了说道:“你没见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说:“那是韩信咎由自取。”
叫花子哈哈大笑,说道:“你现在已经贵为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家财万贯,数不胜数,请问大人,皇上以后应该怎么赏你,把江山也给你吗?”
这话听的萧何听的一身冷汗,马上明白了自己处于危难之际了,于是马上问:“依先生之计,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叫花子说:“功名利禄,金银珠宝本事身外之物,就看萧相国你愿不愿意割舍喽?”说罢哈哈大笑,转身而去。
不久之后萧何主动找到刘邦说道:“现在国家百废待兴,正是用钱的时候,我作为相国应该把官职、俸禄降三级。”刘邦高兴的同意了。这还不够,萧何平时还故意收点小钱,干点坏事,刘邦知道后更加高兴了,以为萧何不过只是个凡夫俗子,胸无大志。
如此这般,萧何才最终稳坐钓鱼台,得到了善终,要不他真有可能就是第二个韩信,正所谓功高盖主,不得不防。
有时候,后退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
四、
那么如何掌握进退的本事呢?鬼谷子认为必须掌握如下五招。
第一招,思情术。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意思是说不花功夫劳神苦思冥想,不能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有时候事情你认为事情是这样的,但是结果却是那样的,所以必须学会深度思考。
第二招,见情术。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意思是说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只有认真观察,通晓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得到好的结果。
第三招,度材术。材质不惠,不能用兵。意思是说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俗话说慈不掌兵,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否则结果只会使得其反。
第四招,量能术。忠实无实,不能知人。如果只是老实本份而无真知灼见的人,就不可能有识人知人的本事。做人不能高估自己,做人做事必须要能知人的本事,不知人只能被人忽悠。
第五招,长短术。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做人学会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切不可自己感觉良好,做人要有分寸,做人做事心里要有杆秤。
鬼谷子说在知彼知己之后,才能随心所欲,进退自如。只是人生就一个傲字。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人对自己的能力大小其实是不清楚,经常糊里糊涂的胡来,既不愿认真思考,又没有自知之明,更不能知彼知己,如何在人生的路途上,怎么做都是错的,如果碰巧蒙对了,那也是命好,运气好而已。
您是愿意做个聪明人,还是做个糊涂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