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但劳动节的意义却不仅是“放假”二字,它饱含劳动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从教育的视角谈劳动,探究劳动教育的实践之道。劳动教育正成为一项共识,尽管如此,加强劳动教育仍任重道远。综观加强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归根究底还是需要学校及教师厘清“劳动教育是什么”“劳动教育教什么”“劳动教育怎么教”的基本问题,从而在落实环节上下真功夫。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35万工人从负担重、报酬低的辛劳中抬头,为了“闻闻花香”“晒晒太阳”,他们一齐走上街头,为国际劳动者争取应有的权益。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关注劳动,它不仅是个人社会生活的必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曾做了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其长大后的就业率为15:1,前者也比后者的工资高约20%,而且婚姻更幸福,更不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关于家务的探讨其实折射了劳动教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多次提到劳动对人智力发展的作用,卢梭在《爱弥儿》中用大量篇幅阐释了劳动教育对科学育人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出现了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缺乏基本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现象。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新时代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细化劳动教育有关要求。尽管劳动教育正成为一项共识,但是加强劳动教育仍任重道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徐长发指出了当前加强劳动教育需面对的六大阻碍:第一,学校劳动教育保障条件落实到位的困难。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劳动教室怎么建,校园劳动依托什么条件开展,现有条件以及未来配备的条件,能够适应选择哪些劳动教育内容,是低阶的还是高阶的内容等问题都需要细化。第二,统一认识、形成共识的困难。如何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识,一直是困扰学校办学机制的大问题。第三,薄弱学校劳动教育资源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的困难。第四,劳动教育师资缺乏,特别是有劳动素养、劳动技能比较强的教师缺乏问题。
第五,学生、家长、教师动力不足的困难。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力还很大,除了升学,人们很难有更好的前途预期。另外,还涉及如何激发和解决学生内在需求与动力的问题。我们不难从上述“六大阻碍”中发现,学校及教师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主体。徐长发强调,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着力落实学校的主体责任,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但学校及教师在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多样化的问题。北京市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表示,学校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初期,易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政策文件的表层解读,没有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施路径,没有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的实践中。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也曾描述当前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常态:学校有语文课程方案、有数学课程方案,有体育课的课程方案,但大都没有劳动教育课程方案。他在为吉林省撰写关于劳动教育的咨询报告时,曾做过调查,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学校没有劳动课程方案。湖南民族职业学校附属小学校长方少文则认为,和家长的沟通是学校及教师加强劳动教育的难点。对开展劳动教育,家长一开始是比较冷淡甚至反感的,也有担心使用工具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也常常走入误区,比方说将直接参与劳动代替劳动的教育设计的形式误区;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的资源误区;将劳动成果取代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误区。综观加强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我们需要避免形式主义,防止避实就虚、消极应付、敷衍了事走过场情况的出现,但归根究底还是需要学校及教师厘清“劳动教育是什么”“劳动教育教什么”“劳动教育怎么教”的基本问题,从而在落实环节上下真功夫。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学生的看法与当前学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相关。开展手工制作、研学旅行、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这些活动是不是劳动教育,一度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从劳动教育本身看,《意见》明确表示,在参加劳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指导纲要》重申“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的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这说明,劳动教育不等于单一的体力劳动活动脑力劳动,劳动教育要求孩子的体力、脑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不仅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意志品质,而这正是容易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内涵。从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来看,劳动教育不可与德、智、体、美等学科教育各自为阵。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表示,“五育并举”就是每一个“育”都很重要,每一个“育”都不能落下,每一个“育”都不应该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劳动教育,它是五育之基。而如何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联系?或许正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王岩所说,需要在劳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先明确劳动教育的学科定位,在认识上厘清以“劳动教育”为主体的课程如何与其他“四育”相结合。在探讨劳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时,我们能发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等内容还没有明晰的一定之规,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存在很大的空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加强劳动教育时到底应该教什么?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方面,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注重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在生产劳动教育方面,要让学生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在服务性劳动教育方面,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比方说小学低年级,可以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可以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可以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初中学生则可以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定期开展校园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适当体验包括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家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而高中学生既要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还可以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尽管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有了细化和具体化的方向,但各地和学校仍需要以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为指引,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才能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劳动教育怎么教”的问题上,徐长发提出了六点参考原则:一是坚持课程化原则。课程是教育内容的载体,防止在劳动教育实施中泛化、虚化、去课程化、图省事、敷衍应付的惯性偏向。二是坚持项目化原则。防止劳动教育的随意性、碎片化,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三是坚持劳动技能结构化原则。防止劳动技术、技能、技艺逻辑链条的断裂,为学生初步打下技术素养基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四是坚持劳动内容教育化原则。要选择具有教育性的劳动主题,防止为劳动而劳动,为活动而活动,使劳动教育更聚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坚持实践操作规范化原则。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技术路线意识、安全意识。六是坚持成果评价可视化原则。把科学的想法做出来、物化出来、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成果意识、成效意识和劳动精神。具体到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指导纲要》从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地区和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走在了理论和政策的前方。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以素养发展为导向,建构中小学12年一体化“行知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内容以大单元、大主题的形式设计,比方说日常生活劳动的“食”,内容包括“小帮厨”学习淘米、洗菜、认识调味品,“小掌勺”会做家常主食、主菜、汤食等,“小传人”学做传统节日传统小吃,“大厨师”学做营养早餐、搭配四菜一汤等,到“营养师”制定营养套餐食谱、策划生日晚宴等。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融通点和呈现点。例如,“学思维”活动课程五年级下册的《谁来值日》一课就通过设置值日情境,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逆向推理,通过倒推、假设解决问题:甲班的老师要安排 A、B、C、D、E 五位同学值日,同学们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下面几条:班级值日的情境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的,在培养数学学习所需的推理能力的同时,还能在其中渗透开展班级劳动的责任意识。其实,不仅是数学,教师也应在各学科中思考劳动教育与学科结合的切入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将劳动教育渗透进学科专业中,更有利于实现劳育与其他“四育”的结合,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当劳动教育走出课堂和校园,劳动实践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如何安排劳动实践才能避免简单将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的误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檀传宝针对劳动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根据孩子所生活、接受教育的社区、地方的不同去设计;其次要根据教育类型的不同展开设计。例如,《指导纲要》指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那么教师无妨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厨房里进行一次劳动实践,研究“炒菜的学问”: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炒菜。但劳动教育的过程不仅要劳动,更要强调教育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炒菜的基础上回顾炒菜的步骤,并根据劳动过程提问,如炒菜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复杂事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还能够从中培养能力。其实,仅厨房这片弹丸之地,我们不仅能通过炒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劳动实践,还能引导学生整理厨房,在这个过程中对厨房的物品进行分类,有效培养分类思维能力。这也说明,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存在很多可能性,但需要教师经过更多思考,将劳动实践与思维能力、品德素养的培养相联系,真正做到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一种“深层次的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有利于劳动教育实践的落地。学校要通过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教育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与文化乃至幸福的基石。为了一代人的幸福,劳动教育不容小觑。因此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在一次劳动中创造出一定的价值,而是要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劳动教育的落地不能一蹴而就,各校及教师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因地制宜。正值劳动节假期,本文借鉴“学思维”活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同各位老师分享一些活动参考,让孩子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思维智汇综编稿件。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