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杂谈02:手打三分足打七,功夫当从走路练起
形意拳杂谈02:
手打三分足打七,功夫当从走路练起
大冶师
虽然近年不少传统武术大师先后“惜败”于三流甚至业余搏击选手,但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人对武术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虽然电视电影早已将中国武术的声光影像传遍五大洲四大洋,但在武术的老家—中国,绝大多数人对武术的真实面目并不清楚。
武术,就是那个熟悉的陌生人。
本诸十余年访师寻友,亲身实践的经验,姑且让我这个武术圈外的热心人,就武术作一浅显介绍,希望使诸多好龙叶公,稍窥真龙之一鳞半爪。闲言少叙,书接正题。传统武术流派众多,体大思精,若要议论介绍,该从何处着手呢?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就从大家最熟悉的走路开始吧。
不管是什么武术,一定有运动,即使是以桩法见长的大成拳,也是要动的。武术的运动,是周身协调的运动,这个协调,传统的讲法叫“合”。
比如形意拳手与脚合,浅显地讲是双脚与双手三节相对,初学站桩,这是可以的;但如果只会手脚相对,岂不将自己练成机器木偶。所以有的拳家讲手与脚合是手脚反向运动,比如脚前蹬,手后拉,这其实也没错,特定的条件下,这确实也有用;但如此说法,挂一漏万,手脚朝同一个方向,或者反向,甚至脚动手不动,或者手动脚不动,都可以合。归根到底,要的是手脚能够互相呼应,互相配合。手与脚配合,肘与膝配合,肩与胯配合,总的来说是上下相随,除了上下,左右也可以协调配合。进而言之,则是上下左右交叉配合,功夫到这种地步,就算是非常不错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术不是用规矩来捆缚人,而是要借助规矩解放手脚,解放每一个关节,让手脚关节从不灵活到灵活,从各自为战到互相配合作战。
周身协调运动,是诸多关节运动的复合,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身体重心的起伏和平移。
重心平移是走出来的,但这个走跟平时走路不一样。走路人人都会,但真有体会的不多,正如“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其味”。普通的走路,靠的是惯性,重心不是平行移动,而是一上一下跳动向前。这种靠惯性的走路,虽然很熟悉,以至于不需要想就能实现,却不适合武术中的移动。惯性走有两个弊端,一是时刻处于失稳的状态,每一次落脚重心都是砸向地面的,缺乏自主的控制;另一个问题是,惯性走时刻处于上下颠簸的状态,颠簸也不同于后面要讲的起伏,一上一下的颠簸会使得劲散掉,导致劲不整。
因此,武术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重心平移的问题,即如何走。
武术中的走,需要时刻稳当且没有颠簸,这就需要另外一套运动模式。具体训练方法也简单,太极拳中有太极步,八卦掌中有趟泥步,八极拳中有闯碾步等,都能有效解决重心平移的问题。诸多步法,看起来复杂,核心却也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腿分虚实,比如一开始重心在后腿,就一点点蹬后腿,将重心慢慢移动到前腿,重心到前腿的时候,有个踩的意思。重心完全到前腿后,将后腿拔起来,挪到前面,此时重心却不可跟着前移,而是要后腿落地之后,再一点点移动过去。这个过程要慢,后腿蹬前腿踩要做得很真切,很实在;而拔腿落腿要很轻灵;整个过程越慢,越吃功夫,也越能体会重心的平移。前后如此,左右也是如此;可以直来直去的练习,也可以斜着练习,更可以围着一个圈练习。久而久之,习惯也就成自然,也就掌握了武术的重心平移法。久而久之,这种平移越来越熟练,走得又轻又快又稳,旁人看起来,似乎跟平常走路没有区别,但个中奥秘,只有亲身经历者知。
这种平移有什么用呢?
用处大着呢,太极的抱虎归山、八卦的双撞,形意的虎扑等,种种发放的技法,无不从双腿的蹬踩中来,正所谓“手打三分足打七”是也,也即“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之谓也。至于闪展腾挪,游走变化,无不仰仗步法的变化。
斯道之精要,始于足下!
陈沟水太极拳网 陈沟水网
传递精彩,点下面「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