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本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包括肠鸣、腹痛、腹泻或便秘,属中医泄泻、腹痛、便秘范畴。对该病主张从脾、肝、肾论治,且有别于常规治法。

(1)升清阳以补脾惯用方:

*适用于症见大便清稀或如水样,便次增多。肢体疼重,倦怠嗜卧,或兼低热恶寒,口苦唇干,不思饮食,脘腹痞胀或痛,小溲混浊。可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稀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腹中雷鸣,便前腹胀,解后即舒。脉濡小,舌淡苔白而滑。过劳或饮食不慎即发,夏季有所加重。处方组成:。

*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茯苓各10克,甘草2克,半夏10克,橘红5克,羌活2克,防风3克,柴胡2克,白芍10克,黄连2克,吴茱萸6克,生姜2片,大枣2枚(劈)。水煎内服,每日1剂。

若病人身体尚可,无消瘦虚弱状,可于方中加泽泻以渗利并可稍加茯苓用量。

*若时届长夏,或见有过劳而发及夏季加重之症,则加葛根、升麻、荷叶等。

*待服药15剂左右,至诸症消失,大便正常,仅纳谷不馨,则可将资生丸药料:白术(米泔水浸,用山黄土拌,蒸9次,晒9次,去土,切片,焙干)90克,人参(去芦,人乳浸透,饭锅上蒸热)90克,白茯苓(去粗皮,水飞,去筋膜,人乳拌,饭锅上蒸,晒干)45克,橘红、山楂肉(蒸)、神曲(炒)各60克,川黄连(姜汁炒)、白豆蔻仁(微炒)、泽泻(去毛,炒)各11克,桔梗(米泔浸,炒)、真藿香(洗)、甘草(蜜炙,去皮)各15克,白扁豆(炒,去壳)、莲肉(去心)各30克,薏苡仁(淘净,炒)90克,干山药(炒)、麦芽面(炒)、芡实(净肉炒)各45克。共碾成粗末,每日煮散9克,分3次温服,连服2月停药。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证患者多素体脾胃虚弱,清阳下陷,治予升阳益胃汤,病情得改善。

最后煮服资生丸粉末,调中养胃,廓清余湿以善后。升阳益胃汤组方中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补益脾胃,助阳化湿。

痛泻要方(防风、白术、白芍、陈皮)泻肝补脾。病由脾胃气虚,“卫阳不伸”(《脾胃论·肺之脾胃虚》),为“肺之脾胃虚”,黄芪甘温,补脾肺之气以固卫表,当属主药。

妙在小剂量之羌活、独活、防风、柴胡(每味药不过3克)与黄芪、人参、白术为伍,取其斡旋中焦,鼓舞脾胃之气以升清阳,并消除困脾之湿邪。

黄连、泽泻清热利湿,白芍抑肝护脾。纵观全方,补气升阳,益胃化湿。方中诸药可随症去取,唯黄芪、羌活、防风、柴胡为不可挪易之品。

病例:刘某,男,47岁,患腹泻5年,时重时轻,过劳或饮食不慎即发,每日6~8次,夏季有所加重。大便化验多次无异常,纤维结肠镜检查亦无器质性病变,诊为肠易激综合征,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仅能缓解一时,旋即复发,如上症。辨证为脾胃气虚阳微、清阳下陷之证,拟用本方治疗2个半月,诸症消失仅纳谷不馨时,改用资生丸药料碾成粗末再续调治2月停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