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灵洞》序
《乡愁灵洞》序
灵洞乡位于兰溪市东南部,距兰溪市政府驻地5公里。东邻金华市婺城区,南与马达镇隔婺江相望,西接市区,北连香溪镇、马涧镇。金(华)至千(岛湖)铁路与47省道(金兰北线)纵贯全境。是著名的"水泥之乡"和旅游胜地,综合经济实力居兰溪市第一。
灵洞乡为兰溪市辖乡。位于婺江北岸。辖1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杨青桥村。景点有六洞山、地下长河、栖真寺等。
1961年设灵洞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原板桥乡并入。1996年,面积67.5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费垅口、方下店、甘露源、杨青桥、洞源、平园、白坑、西山寺、龚塘、耕头畈、烟溪、上郭、下郭、方村、板桥、八石溪16个行政村。
2002年,将费垄口村划归云山街道管辖;调整后,灵洞乡辖杨青桥、烟溪、方村、下郭、上郭、板桥、八石溪、方下店、甘露源、洞源、平原、白坑、西山寺、耕头畈、龚塘1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不变(杨清桥村)。2005年末,面积68.11平方千米,人口2.12万人。
2007年11月6日,浙政函[2007]158号批复同意将云山街道费垄口村划归灵洞乡管辖;调整后,灵洞乡辖1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地不变(杨青桥村)。该乡距市区3公里,下辖15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
该乡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拥有14家水泥生产骨干企业,6条现代化的回转窑水泥生产线,是浙中西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故有"水泥之乡"美誉。
该乡洞源村位于城市东北郊,距市区6公里,金华市区20公里,有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相连接。全村森林资美丽的灵洞乡 源丰富,森林覆盖率94%以上,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现代文学家郁达夫都曾来此游历,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境内有省级森林公园--六洞山森林公园和"地下长河",一代名媛赵四小姐祖居所在地"绮霞园",始建于后唐长兴年间的千年古寺,寺旁有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及其后人墓,俗称"小三苏墓"等景区。
灵洞乡在2015年10月以前下辖16个村,后合并为14个行政村,每一个村落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和语言,这些村落既可以称作是独立的地理标志,也可以称作是一片血脉相连的人居空间,面对如此广阔的区域,如何进行整体特征的把握,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因为大部分村落的历史都伴随着文化的传续,村落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休养生息的环境,也都离不开对于文化的拥有,然而只有清醒认识历史文化村落的现状,才能更加深入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整治村落人居环境,有序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业。此书以风土人物和地理环境概括为主,是一部包含了兰江街道的历史典籍、名人逸事、民间故事、民俗民风的书,内涵之大,范围之广,称得上是作者刘鑫对家乡兰溪的一大奉献,也是对兰溪地方历史的一大贡献。
就我而言,该书至少有三个特点,一个是既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区域文化调查报告汇编功效的特点;一个是他把村落作为基本文化单元进行了细化的特点,很有创造性,不像以往的作者写到某个集镇时,将村落视为众多文化事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村名的一番罗列;还有一个特点是,它最大程度地彰显了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丰富的意义,因为每一个村落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46个村不仅反映了村落与村落之间各种社会和文化的关联,而且也建立起了在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社会联系,并由此成功地和丰厚的整个兰溪历史文化进行了有机链接,可谓是接上了地气。
作者刘鑫虽较熟识灵洞,但要写好这本书,不经过逐项开展大规模的历史文化调查活动,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作者写各个村落时,大到历史概况、自然山水、文物古迹、村人村事、生活习俗、乡民文艺和旅游开发的描述,小到村落的环境、建筑、姓氏、家族和生产生活习惯等以文化事象的类别作为框架,然后按每村一篇的体例进行编写,其间还包括了生产、交易、家族、婚姻、信仰仪式和历史人物等多方面的叙述,工作是相当大的,尤其是朴素淡雅的字里行间,款款流露出作者对故园的深情和赤子之心,就我个人的想法,其意义已超载了书的价值本身。
另外,该书题材朴实,体例厚重,资料丰厚,引证广泛,堪称是一部集经济、文化、农耕、民俗、生态和物产资源、人文底蕴于一体的灵洞版活地图,也藉此相信刘鑫是第一个以村落为主体,用笔墨凸显出村落个性和历史文化的人,第一个以全面描述镇内的文化传统和民俗“村落文化志”的人,确实值得可喜可贺。
通读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文化气息特别浓郁,是一次对兰溪地方文化的补叙和充实,如富蕴人文历史的名山文化;与灵洞乡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的灵洞文化;以名优果品、特色产品为依托,唱响经济大戏的的产业文化等等,非常详尽。
而且从精神的层面上来说,村落文化是我们祖先生活、生存、生命的遗存,也是最鲜活、最真实的历史性记忆,只有写好村落,才能将地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写活。《乡愁灵洞》首先以对全乡的自然环境和重要文化现象进行总体描述为着眼点,然后全景式的逐一进行破题,最大程度地再现了村民生活的环境及行动空间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交流性。这样做我推测刘鑫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村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关联,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对于灵洞乡整体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结构的认识。
另外,该书还收入了各类有关村落的历史资料图片,使内容更加详实,可信度更加加强,充分发挥了文史资料工作中的“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社会功能,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地域性文化工程,是一块雕刻着灵洞丰富历史、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历史存念的美玉,是一本让人们看重灵洞、热爱灵洞、推崇灵洞、建设灵洞的邀请函。
最后我想说的是,16个村落是作者经过逐项逐村进行调查、摸底、清理、记录在案后进行的叙述,充满积极和务实的态度,确切地说是当代文化工作者思想解放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刘鑫本人对融文化和学术性记述文体于一炉的一个创新,一种真切的、具有深潜性的血脉相连和精神相承的见证。读着这些文字,总能让人触景生情、视而有感,联想横生,从内心深处唤起一种和这座历史文化乡镇相亲、相近、相融的渴望,可见《乡愁灵洞》不仅是灵洞的一次文化走笔,也是灵洞乡当代的“史记”,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将为成为今后灵洞乡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201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