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影二题:成长/杰作

成长

 ——《四百击》

       文/金侬

编导:弗朗科依斯·特吕弗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获:1960年奥斯卡奖最佳编剧、一九五九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

许多年前我在法国电影回顾展上看过这部影片,当时它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后来,时常看到有人提到它。就在几个月前,我还看到一篇相关的文章用深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这部影片的怀念和感动,这使我不得不重看了这张碟,结果,它像一支箭把我击倒了。

通常大家都说文艺的永恒主题是爱情。依我看这话不全面,还有一个永恒的主题显然被人忽略了,它就是关于人的成长。此刻,我的脑中有关成长主题的文艺作品差不多就连成了一片。

不说《阳光灿烂的日子》《青红》《孔雀》,撇去爱情,无非就是成长;那些年曾经风行一时的村上春树的小说,叫什么来着——《挪威的森林》,也是一个日本青年在回忆中追溯自己的成长;再往过去回顾,现代派作家乔伊斯,他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名著《人性的枷锁》,无一例外都在描绘青年的成长……

借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我想说:幸福的成长基本相似,而不幸的成长却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听到了那么多不幸成长的哀歌,《四百击》就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部关乎巴黎少年教育和成长的影片。片中最打动我的是这么一个段落——

主人公安托万在母亲的鼓励下,决心在作文上下一番功夫。他把巴尔扎克的像贴在墙上,并找来这位伟大作家的书认真阅读。作文课上,安托万在作文中采用了巴尔扎克式的描写,这当然使他的文章大放异彩。

然而,这位平时一贯在学习上被老师看不上的学生,非但没有因为作文的进步受到表扬,老师反而武断地认为,他所以如此“突飞猛进”完全是抄袭和剽窃的结果,比写不好作文更显出品质的恶劣。即使有同学出来作证,老师也依然不改变他的成见。这样一来,安托万便落得了更悲惨的下场。为了躲避家长和老师的惩罚,他住到了同学的家里;为了弄钱糊口,他便去偷打字机。

结果,家长把他送进了少管所,他因流浪和偷窃被收留。好端端一个差不多就要改邪归正说不定还可能成为作家的少年却成了少年犯,只因老师深怀成见的一句话。

影片最后,安托万逃出了少管所。他一路奔跑的脚步又将带他到何方呢?

家是不能回了。正是无情的家长把他送到少管所的,回家就等于自投罗网。学校也回不得。在认为他品行不轨,无可救药这一点上,学校与他父母的看法并无二致。于是,他的归属也就可想而知了。唯一可以想象到的,便是安托万重新偷窃和流浪,继续踏上不归路。一个说不定能够在文学上闪耀绚丽青春的少年,就这样被畸型教育和不负责的老师毁灭了。

我们都受过教育,等到我们成长以后,才懂得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哪些老师真正帮助过我们成长,哪些老师像《四百击》中描写的那样,缺少爱心,不懂教育,主观蛮横,从而断送了一个少年的前程。

正面的例子反映在电影中现成的也有一部,那便是曾经在法国引起轰动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一群本该堕落的孩子,因为一位喜爱音乐的老师,他们的心中开始产生了向上的动力,甚至其中还诞生了杰出的音乐家。同样是老师,学生们的命运却绝然不同,可见老师在青少年成长的主题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我也经历过成长,当然也有过不少老师。我虽然没有安托万的堕落,但也有青春期的调皮和玩闹。幸运的是,我从小到大所遇到的老师,虽然也有水平不高而且乏善可陈的,但至少都没有给过我“四百击”,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长。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音乐家的杰作

       ——《放牛班的春天》

     (一名《歌声伴我心》)

       文/金侬

  导演:克里斯·巴哈蒂

  主演:杰勒德·尊诺、雅克·佩兰、戴迪亚·费拉蒙

  一九四九年,法国有一所寄宿学校,叫做“池塘之底”,是专门对不良少年进行再教育的。一个叫马修的半老头儿来到这所学校,他应聘前来担任该校的学监。

  年过半百,居然到这样一所学校当学监,按现在的观点看,这个男人也实在够不成功的了。马修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从踏进“池塘之底”大门的那一刻起,他人生的低谷就随之到来了。

难道不是吗?学校里都是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在性格和人格上都有缺陷,与这样的学生相处,说严重一点,甚至连人生的安全都不一定有保障。

事实上也是,马修刚一到校,他就亲眼看到校役马桑大叔被某个学生弄伤了眼睛。马修第一次去上课,也被学生使恶作剧绊了一跤,手里的皮包也被抢走,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包夺了回来。

  对付这样的学生,校长有招儿,他的招儿就是所谓“行动-反应”,即学生一有不良的行动,校方就即时体罚——关禁闭、鞭挞等。眼见校长怒不可遏地对学生挥舞着鞭子,马修看不下去了。他是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尽管他对学生们的品行也有看法,但他看不惯由此对学生施行的暴力。

  这毕竟不是劳改营,这是给孩子们传播知识的学校;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充满着无知和懵懂,却并不代表罪恶;用如此不人道的手段对付不懂事的孩子,起码是有违良知的。这是校长在抽打学生时,我从马修惊悸的目光中读到的他的内心读白。

失意的音乐家马修利用业余时间谱曲,他把谱好的曲子放在手包里,再把手包锁进了柜子。我喜欢导演对这一情节的处理。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珍爱,就是像马修这样的。何况,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做更应该。

然而,对于心眼儿老往歪处想的学生来说,马修的这一举动无疑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好奇。这秃头老师的包里藏的是什么?一定是女人的裸照,或者是见不得人的淫秽图片。这是学生们的判断。站在学生的角度作如此猜测,当属合情合理。

  接下去的事便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那便是学生们把他那只包里的东西偷了。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原来是一些画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蝌蚪在几根直线上跳舞。学生们看不懂这些五线谱。这是什么呀?莫非秃头老师是间谍,他在用密码传递情报?

  当马修看到学生们面对乐谱那一双双好奇的眼光时,我想他可能已经意识到,把他们组织起来办一个合唱团,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马修组织了一个学生合唱团,一有空就教他们唱歌。这到底是马修在为学校和学生做好事,还是他在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我本人更倾向于后者。这也是本片深得我心之处——它没有人为地拔高人物,而只是表达了合乎这个人物人性的东西。他是一个音乐家,他的生活里不能没有音乐和歌声,他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歌唱,首先是他自己想要听,其次,才是对孩子们进行音乐教育,让歌声伴随着他们的心灵成长。

  懂得旋律和节奏之美的耳朵,要听美的音乐;知道色彩和线条之美的眼睛,要看美的画面;当环境不能给予视听这些美的享受的时候,有创造美的能力的艺术家,难道不能亲自动手去创造美吗?

  这就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能动——人不但是环境的产物,人更是环境的改造和创造者;艺术家的创造就是在改造客观现实,包括现实中人的心灵。

  所以,依我的理解,我并不把马修当作一个老师,也并不把他组织合唱团当作是一项教育活动;我把马修此举看成是艺术创作,是他实现自己未尽音乐梦想的一个创举。他不是在教育孩子们做什么,而是与他们一起在创作一件作品。惟其是创作,马修才充满激情和热爱,把自己忘我地投身进去,不知疲倦,快乐无比。

  把音乐写在乐谱上流传下来的固然是成功的音乐家,把音乐直接谱写进少年的心灵,从而打开孩子们心智的天窗,把他们引向美好前程,这是一个叫马修的自称是失败的音乐家所做的一切。

  你承认他失败吗?除非你一丁点儿也没被这部电影所打动。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插图为金侬书2020年版《草书千字文》十二至十四

题图为金侬书法:理须顿悟,事须渐修。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著名书法家,知名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头条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

本公众号每周六日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