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读解《道德经》:为什么是“恒”道,而不是“常”道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读的《道德经》是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常道、常名,在王弼本之前的帛书本、竹书本,都是恒道、恒名。
帛甲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帛乙本:“道可道也,XXXX;XXXX,X恒名也。”
竹书本:道可道,非恒道殹;名可命,非恒名也。”
王弼本在当时为了避汉帝的名讳,所以改恒字为常字,是无奈之举。恒字改为常字,可以说是一字之差,埋没了老子的道,一谬古今。恒字被王弼改为常字,至今也有2000多年了,而帛书出土的时间不过几十年,今天读解《道德经》,这个恒字非常重要。
常的字意为平常、通常、普通、俗常。用以说明常久、恒久、永在时,常与恒有共同的义涵。但用于讲道,常与恒的意义就相差甚远了。恒这个字,左边竖心,右边横亘,是“心亘”之意:心永在为恒,亘为不变之性。隐义中有:心依本而变,变不离本,故为恒。老子悟见了道,是永恒终极的真实,但不知它应该叫什么名字,因为这个永恒终极的真实本来无名,老子就用“道”字来命名它。古字“恒”的写法是两横中间有心月二象,两横上下以象天地,心月则为心明。天地之间只有两个明者:一个是日月,一个为人的心知,合在一起就是恒。日月随天地运行而永在,人的生命之心也是如此,这就是老子要说的道。道本自恒,天性、人性、然性三性合一,变定一体,恒在为道。
老子讲道,讲的是永恒,以及永远如何见永恒。人以有限追求无限,终极是在永恒中证实自己,见证生命的意义,在无限中实现了自己,这就是道。人本有道,但人却不能自知,因此才要讲道。老子讲道,就是要让人们在知道天地的自然而然,从中知晓人的本来,由本源而知晓宇宙间的规律,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根由与变通,具有通晓一切的智慧。
“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可以作为《道德经》的总纲。永恒是道,所以是恒道,而道又是永恒之变。一个恒字,其意甚深。老子五千言,都可以看作是恒道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