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行书建议学王羲之的书法,这是为什么
我之前的文章说过,学习书法先从隶书、篆书或楷书学起,然后再学行书、草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学习套路。那么,能不能直接学行书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扫盲运动越来越彻底,如今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识字的年轻人基本消除。进入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识字是第一关,练字是第二关。所以,或多或少都学过一点正规的书法,掌握了基本的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所以,在此基础上再学行书,只要静下心来学,我个人认为是可以。那么,学行书,学谁的行书比较好?历史上,行书写得好的大家很多,而大家公认的有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赵孟(子昂)、米芾、黄庭坚、文徵明、董其昌等等,学习行书为什么要首推王羲之呢,主要是因为他代表了行书的各方面综合水平。包括后来的冯承素、赵孟都临摹过王羲之的作品。而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建议从《圣教序》学起。
《兰亭序》临摹本
王羲之是东晋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传说他师从卫夫人。东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变革时代,社会多元化层出不穷,书法成为那个年代的一种文化现象被广为推崇,到达了历史上的巅峰。当时,楷书和隶书交相辉映,碑刻成为书法留存的一种高雅形式。所以,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魏晋时期书法,大多是从各地留存的碑刻上拓印出来的。唯独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真迹不知下落。如今我们见到的,多数是唐朝时期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兰亭序》。除此之外,比较接近真迹的是《圣教序》,经过唐代各路高手收集王羲之字体而凝聚成的一部书法作品。所以,具有很高的学习临摹价值。
《圣教序》字帖
王羲之行书集字
王羲之书法字帖
第一、为什么学习王羲之的书法
魏晋有不少书法家,比如钟繇、卫夫人、王洽等。而我们却首推学习王羲之的作品,这是为何?首先,王羲之的行书是历代酷爱书法的帝王和书法理论家所推崇和学习的典范,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很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其次,历史上有成就的书法家,尤其是在行书上有一定成就的行草大家也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比如赵孟(子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详查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呼!……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正因为如此,唐太宗让褚遂良等人访遍民间寻找王羲之书法真迹,但收获甚微。这足以说明,在中华文化盛行的大唐时期,皇帝都这么迷恋王羲之的书法,可见其弥足珍贵。
王羲之行书集字
临摹王羲之行书字体
第二、学习王羲之书法,学《兰亭序》还是《圣教序》呢
王羲之书法,公认的有两部比较出名的大作,一是《兰亭序》,二是《圣教序》,实际上,这两部作品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多为冯承素临摹的神龙本,而《圣教序》则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组织书法高手临摹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刻在竹简上的《兰亭序》书法字体
有这么一种说法,学《兰亭序》不容易,因为王羲之是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处于微醉状态下写的檄文。即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友人相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一面饮酒作乐,感叹人生,一面赋诗作词,感怀相聚时景。最后大家把写的诗词交上来,汇聚在一起,让王羲之作序,于是,他在半醉的状态下写了这部千古大作《兰亭序》。笔法流畅,一泻千里,洋洋洒洒。据说,后来王羲之再写这幅作品,无论怎么写,也都没达到当初的境界。而《圣教序》就不一样了,它是唐朝几大书法家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大作,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建议初学者,最好能从《圣教序》入手。
《圣教序》局部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摹本局部
第三、学习《圣教序》,该学习什么
《圣教序》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行书》,这部流传至今的行书大作,是怀仁选王羲之行书里面的字体而集成,因此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很有气势,是行书的范体,也是是行书经典中的经典。《圣教序》集字排列独立,比较适合初学者临摹。因刻石而成,《圣教序》充满了沧桑感,笔力劲健,字体清秀婉丽。因为是刻石碑文,线条清晰,笔画显得比较从容,容易辨析临摹。其次,全碑帖有近2000字,云集了王羲之的行书笔法、结体等特征。《圣教序》还是一篇长篇美文,读起来很有意境,对初学者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