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个层次(上):读信息、读人、读时代
你有读书焦虑吗?
看到别人一年读100本、200本、甚至400本,但,自己一个月看不到一本,你焦虑吗?
看到自己买回来一堆书,但,基本是没有翻开看过的,甚至有的还没有拆开,你焦虑吗?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焦虑的本质是什么?
1.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最好消除焦虑的良药
为什么?
心理学家Freeston提出了“无法容忍不确定的程度”的概念,它被认为影响着“不确定”和“焦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确定性越大时,我们的焦虑程度就越高。
换句话说,不确定性导致了焦虑,焦虑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
香农的信息论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读书获得是信息。
所以,读书是最好消除焦虑的良药。
读书,是公认的学习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没有之一。
之所以很多人有读书焦虑,本质上也是因为不知道读书之后会有什么改变,或者说认为读了之后也不会有太大改变,也是对未来的恐惧。
一年看100本书,然后呢?一堆书看完了,然后呢?
因为读书是一种延迟满足的过程,但是人性都喜欢即时满足,所以刷短视频就是比读书天生有获得感。
所以,读书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
至少不让自己越读越焦虑,越读越焦虑,还不如不读。本来读书是为了消除焦虑,结果本末倒置了,就没有意思了。
我认为读书有3个层次,分别是读信息、读作者、读时代
吴军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中也提到的这三个视角。
我在此基础上在做一个关联,其实是分别代表3种视角
因为保证篇幅不过长,会分为三篇文章来阐述:
1)读书的三个层次(上):读信息、读人、读时代,主要是详细阐述读信息,也就是本文
2)读书的三个层次(中):读信息、读人、读时代,主要是详细阐述读作者
3)读书的三个层次(下):读信息、读人、读时代,主要是详细阐述读时代
2.香农的视角:读书=读信息
首先是第一层,读信息层。
我把它归类为一种信息论的视角,刚才我们也说了香农的信息论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香农是谁?
这么说吧,如果牛顿是开启工业革命的推门人,那么香农就是开启信息革命的推门人。
香农就是信息时代的牛顿!!!
篇幅有限,以后专门写一篇关于香农的文章。
在一个香农的视角里,书=一堆信息的编码后的聚合,经过了特定的编码方式之后,人在看书的时候就是通过解码信息来获得作者想要表达内容。
有的作者,使用大众能够看懂的方式来编码,比如故事编码,所以大家很容易看懂;
有的作者,是是大众看不太懂的方式来编码,比如推理和实验,所以大家会看起来比较费劲;
还有的作者,是用英语来编码,所以很多没学过英语的人都看不懂,只能等翻译。
读信息,怎么读呢?
通常我使用提问-找答案法,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者本田直之在《高效阅读法》中提到的。后来我发现很多日本作者都采用这种阅读方式,比如写《聪明人的一张纸工作整理术》的高桥政史。
通常问题的答案通常存在这一副信息墨镜️中:
1)概念,比如《刻意练习》这本书通篇都是围绕刻意练习这个概念展开的,这个概念就是解决如何把学到的变为技能的问题。
2)模型,比如《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7个习惯模型,通常来说一本经典好书,都是围绕一个大模型展开的。这个模型就是帮助解决人生更加高效的问题。
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通常的写作逻辑是结构+观点,剩下的就是论证的案例(比如左脑的数据、实验等;比如右脑的故事、金句、幽默等。)
模型通常就是结构的形象化表达
比如本文的模型结构就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一层是读信息,第二层是读作者,第三层是读时代,是一个逐渐递进关系。
概念通常就是核心观点的有依据表达
比如在开头我引入的不确定性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表明焦虑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这个观点。
所以,浏览一本书,至少看要开头观点和结论,其他案例可先不看。
80%书是在这次层次解决,所谓的读书广、读书快都在这层。
很多市面上常见的30分钟快速阅读、高效阅读的本质就是读信息。
读书广有2个好处:
1)拓宽知识面,任何专业人士,要做到一流,都必须对所在领域有全面的了解。
2)保持客观中立,如果你了解一个作者的观点,就有可能被他牵着鼻子走。比如有一个著名的思考模型,叫做六顶思考帽,就是给你6个视角看待一件事情。
怎么样的读书效率更高?
有2种人会读得快且效率很高:
1)第一种人,这个领域已经积累很深,这个领域的信息都在射程之内。所以你会看到一个现象,书读得越多的人,看书速度越快,因为一本书他不知道的信息只有一点点,他只用看他不知道的就可以了,当然快了。
2)第二种人,在这个领域积累不深,但是有个阅读心法,就是提问-找答案法,一开始就一页页读,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是效率很低的,获取信息效率最高的是搜索,所以在这方面,电子书标配的搜索功能就是一个作弊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