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乃至人类存亡的重要问题,并且与每个人都有着直接关系。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需要具备对于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形成正确的人地观。而中学地理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先天优势。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以独特的视角来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学地理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人地关系认识、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始终贯穿“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不仅在地理2、地理3中有所体现,而且在选修6“环境保护”中也有专门的阐述。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2中,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内容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部分有相应的标准,即在“根据相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在这条标准中有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这条标准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为主要目的,认识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问题就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在学生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区域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当中。地理3的课程标准第二部分即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地理3的核心内容。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的方式,在课程标准中也有具体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这条标准中列举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都属于生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观与资源观,是课程标准中提及的“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的具体体现与强化,以期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养成保护环境等行为习惯,这也符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及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目的。

图1为选修6“环境保护”的课程标准结构图,在选修6中,第一个专题“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全面性的介绍;紧接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是分别从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广义环境问题进行的展开介绍;“环境管理”是检验环境保护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扩展学生认识环境问题解决措施的视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