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系列~第20篇 王焘与《外台秘要方》(上)



前面我们说了隋末唐初的“药王”孙思邈和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这一回我们说唐代另一位医家王焘和他的医学著作——《外台秘要方》。

《外台秘要方》的作者王焘,大概生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卒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王焘的高祖父王僧辩,是“太原王氏”代表人士,曾经在南梁朝担任太尉、尚书令,王僧辩与陈霸先共同平定了南梁“侯景之乱”,后来王僧辩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贞阳侯萧渊明为皇帝,遭到陈霸先反对。陈霸先起兵十万,攻入建康,将王僧辩擒杀。

王僧辩的儿子王顗【yǐ】,是王焘的曾祖父,《新唐书·王珪传》记载,王顗在北齐官至乐【lào】陵郡(今山东省德州市下辖的乐陵市)太守。王顗的儿子王珪,是王焘的祖父,世居郿(世代居住在眉县),郿县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史书没有记载王顗王珪世代居住在眉县的原因,应该是在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时,王珪全家迁徙到郿县。


王珪曾经在隋朝秘书省任职,后来因叔父王颇犯罪,他害怕被牵连而逃跑,唐高祖李渊进入关中(今陕西省中部平原一带,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经人举荐,李渊任命王珪为太子李建成府的舍人(官职,字面意思是太子府官舍屋檐下的人,最初是太子府侍卫官,后来逐渐成为太子身边侍奉、劝谏的官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将王珪任命为谏议大夫,李世民杀兄诛弟,做了皇帝后,启用了他哥哥李建成府的一批官员,最有名的是魏征。值得一提的是,太宗朝直言敢谏的大臣往往是魏征、王珪这些所谓的外人,李世民旧部大臣多数没有直言进谏,最典型的就是房玄龄,而且房玄龄还修改了李世民朝的《起居注》(记录皇帝言行的簿册,将来备后世史官写史所用)。

王珪因直言进谏,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官至黄门侍郎(替皇帝传诏的官员,副部级)、侍中(陪伴皇帝处理政事的近臣),受封郡公爵位。王珪的儿子王敬直娶了李世民的女儿南平公主。王珪后来做了李世民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王珪去世。


在王珪传的后边,简短记述了王珪的孙子王焘。史书没有明确说王焘是谁的儿子,可能是王敬直的儿子。

,非常孝顺,官至徐州司马。王焘的母亲得了病,王焘整年照看母亲,忙得衣不解带,并亲自给母亲煎汤药。王焘数次跟从高名医家云游,他精研医术,将所学写成书,号《外台秘要》,讨绎精明,是传世之宝。王焘历任给事中、鄴郡太守,治理一方很有成绩,在当时非常有名。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外台秘要方》,说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三省六部中三省之一,参与商议国家政策方针)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多年,接触到唐代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王焘研究前代医学书籍,探究其中的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来王焘遭贬,先后出任房陵郡(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大宁郡(今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太守,这些地方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于是王焘发奋整理诸家医方,在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编成《外台秘要方》。因为王焘是在被贬在外而编写的此书,所以用“外台”两字给书命名,又因为书中记载的是王焘二十几年阅读医学典籍后探究出的秘要,所以又用“秘要”给书命名,书名就定为“外台秘要方”。


《外台秘要方》全书共四十卷,收录了秦代至唐代中期五十六位著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是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代以前失传的医学典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时令病)、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经血带下、婴幼儿、明堂灸法、服石方及并发症、虫兽伤人等门类也记载了数百种各种疾病的证治。这是一部研究唐代以前医学历史的重要著作,其中很多经方、验方至今仍在临床应用。现存有多种宋代刻本,但均有程度不等的残缺,保存较好的版本当首推明代程衍道刻本。

通读《外台秘要方》之后,会发现其中并没有王焘本人对医学医理治病的记述,都是他整理的其他医学典籍、医家的论述和方剂。正史中也没有记载王焘行医事迹,只是说他跟随名医云游,后来整理了《外台秘要方》,可见王焘是一位优秀的医学典籍总编。虽然没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这项整理工作同样是非常伟大的,所以王焘也可以称医学家,用现代专业称呼,也可以叫“著名医学文献学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