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抢购风潮,能不能淡定些?

相信今天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在各大小超市里,不但有人大量采购大米,而且还有人大量采购了油、面,甚至连食用盐也被他们列入了抢购清单。国人历来有喜欢”跟风”的陋习,有些人原本不想买的,结果看到大家都在抢够,于是生怕不买就没有了似的,便也加入了抢购大军的行列。

据古雄街道新林芳庭某生鲜超市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天下午三点多钟运来了一万多斤大米,让他想不到的是,很快就卖的差不多了

六点多了,超市工作人员还在给居民送米上门。

而在一些超市里,尤其是米面油货架前,顾客比以前多了不少。

有人也在大量采购米、油等。

有的大米面柜台竟然几乎被买空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抢购高潮,超市只能紧急补充货源,以保障供应。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有些居民出现了过度解读的情况。11月1日晚间,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就在昨天,不少网友在转发《江苏省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该建议清单主要是针对今年全国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发和自然灾害增多的情况,特别是进入“十四五”时期,结合落实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充分调研、借鉴各地好的做法基础上推出的,旨在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其实这项工作就是应急管理部门要求的正常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无需要过度解读。

对此,有些人是脑洞大开,想象力过于丰富,即便商务部对此做出了回应和解释,但总有人还是坚持他们的解读逻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国内新一轮疫情出现,大家都想着赶紧囤点货。其实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不陌生,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3年非典爆发,不少人先抢购板蓝根后抢购碘盐、84消毒液等; 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又上演一轮抢购食盐大战;去年新冠疫情爆发时,又出现了抢口罩,酒精、抢温度计的风潮。

都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老百姓,往往都相信家里有粮,心里才不慌。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先囤粮食和生活用品,也是很自然、很朴素的反应。但这种为了安全感而进行的囤货,究竟安不安全呢?答案是否定的。

盲目跟风囤货,易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群众害怕物资短缺,于是疯狂购买囤积,导致暂时缺货,大家一看,哎呀缺货了,更加恐慌,于是超市只能补货,结果导致整个市场一片紧张。等到风潮过去,群众抢购来的东西吃不完,过期了,只能浪费。

现在我们就以大米为例,看看究竟能保质期多久?

大米的保质期根据其加工方式、包装方式等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真空包装的大米保质期可以达到12-18个月。普通包装的,可能只有6-12个月。散装大米的保质期没有明确规定,一般夏季为3个月,秋冬季为6个月。超过保质期后,大米的营养成分会流失。

实际上,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一袋大米常常能吃很长时间。很多人觉得只要大米不长虫、不发霉就行。殊不知,大米的保质期一般只有3至6个月,经过加工抛光后的大米,表面会形成一层玻璃膜,保存时间较长一些。而我国南方由于雨水多,大米存放时间会更短,最好不要超过3个月。

所以如果大米放得太久了,最好就不要吃了,不要看到大米的外表没有变,就认为这大米还是好的,因为有些已经轻度变质的大米,从外表基本看不出什么变化。

据《现代快报》报道,南京粮食集团现有粮食储备仓容28万吨、食用油脂罐容14万吨,并拥有5000吨级长江码头一座,常年承担着原粮国家临时储备、省级储备和市级储备和成品粮储备任务,同时具备30万吨小麦和20万吨稻谷的年加工能力,是南京市属规模最大的保供基地。作为南京主要综合性粮油批发市场的新港粮油食品市场,是很多社区粮油店、院校和集伙单位的粮油食品供应基地,年交易量约南京市区口粮供应总量的近60%,可以说是市民的“米袋子”。

 客观的说,适当储备可以理解,因为可以做到有备无患,但是如果过分恐慌、群起而囤之,不但备而无当,本身就潜藏大患。这种事,咱可不能再干了!

最后奉劝各位网友: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