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秋天真的要来了?

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正文共:1780字 10图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暑假尚未结束,夏季奥运会仍在进行,而秋天似乎悄然而至。我们迎来了秋季第一个节气——立秋。

一,何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

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

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二,从阅读中学习立秋

1,了解三候

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凉风至

(图片来自网络)

指“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立秋之后,此时的风已经不是暑天的热风了,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感觉较为舒适。

白露生

(图片来自网络)

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点儿说,就是早晨人们可以看到大地上有雾气。

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寒蝉开始鸣叫,意味着天气真的开始变冷。寒蝉之于秋天,就犹如布谷鸟之于夏天,都是一种季节变化的信号。

2,了解节气与风俗

《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立秋这本名为“贴秋膘”,作者这次来到了河南,带我们去了嵩山一睹少林寺的风采,在十三朝古都洛阳欣赏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去开封品尝了小吃,还带着我们去清明上河园和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大饱眼福,最后吃了很多河南美食,立秋节气“贴秋膘”,名副其实。

立秋节气,比较常见的习俗有哪些呢?

1)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事实证明,苦夏与我无关)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红烧肉,炖肉,烤肉等,所谓“以肉贴膘”。

2)啃秋

也称为“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不过在入秋时节多吃果蔬,同样也能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3)吃赤小豆

从唐宋两朝开始,浙江义乌的人们就有了在立秋吃红豆的习俗。他们会拿出7到14颗小红豆,用井水服用。

据说在吃红豆时,人们必须面朝西边,以免在秋天的时候患上痢疾。

4)秋收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对于农民来说,立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收庄稼的时候到了!有句谚语说得好“立秋下雨万物收”,即是说立秋如果下雨就会有好收成。

5)吃饺子

在北方,人们会在立秋包饺子吃,这被称为“吃秋”。在立秋那天,家里一般包饺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强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我家今晚按照北方的习俗贴秋膘——吃饺子,希望这些仪式感,能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

三,与立秋有关的诗词

立秋

唐 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

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释义:“流火”指农历七月,仍然是较热的月份。“商飙”代指秋风。从立秋日开始转变,暑热渐退,秋风开始蠢蠢欲动;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树叶间秋声已动。

作者用区区二十五个字,描绘出了秋天即将到来的景象,言简意赅,却又用词精确。

立秋二绝

宋 范成大

其一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其二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

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

释义:《立秋二绝》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人面对一年的时光已经过半,既不伤感又不失意,而是迎着凉爽的秋风,由衷庆贺秋季的来临。

诗人说,立秋之日,天气转凉,戴楸叶、咬秋瓜,嚼赤豆、服井花,洗濯愁闷,安排笑口,以欢愉的心情迎接金秋的到来。

我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乾隆皇帝也写过一首关于立秋的诗,特给大家欣赏。

立秋日作

清  乾隆

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

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

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虽说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悄然而至。但天气依然炎热,酷暑仍在,离秋高气爽还有一段时间。

这个夏天有很多遗憾,这个暑假有很多无奈,我想,也许随着立秋的到来,伴着温柔的秋风,那些影响心情的事物都会随风飘散。

落叶之秋,微风徐来,所有美好将会不期而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