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张乐进求与细奴逻
约在大理国时期产生的古佚书《白古通记》云:“当唐贞观世,张乐进求以蒙舍酋细奴逻强,遂逊位焉。”寥寥数语而已。
白王避暑胜地高娘寺(谷女寺)
而后来在《白古通记》之上又衍生出的《僰古通纪浅述》对此就记述得较详备:“僰国酋长有张乐进求者,为云南诏,都白崖,闻观音命细奴逻为国王,其心不怿,乃嘱诸部酋长,同约细奴逻,具九鼎牺牲,诣白崖铁柱观效于天,卜其吉者而王之。众皆悦而从之。祭毕将卜,忽有布谷飞在细奴逻右肩,连鸣大鸣于细奴逻者三,返于白檀香树上。众皆惊服,不服占卜,而咸顿首,请细奴逻登国(王)位。时张乐进求知天命有感,遂避位于逻,而以其女妻之。”又说:“诸葛亮南征至此,以洱海地区9 个县设置云南郡,治于云南县,就是以白子国的首领为大长,封为‘西洱河侯’,利用他来联系西洱河诸部落,以此成为云南郡的社会基础,白子国的首领也就成为各部落共同的酋长,称为云南国诏,即云南郡王。”
方国瑜先生提出:南诏蒙氏以前有白子国,南诏继承了白子国的文化得到更大发展的观点。
林超民在研究了《南诏史画卷》后在所著《白子国考》中指出:南诏立国以前,洱海地区确有“白子国”亦即“云南国”的存在。“白子国”与“张氏禅让”并非纯粹虚构的神话。在对“僰侯国”进行了探究之后指出:从东汉晚期起,僰人就从米提郡逐渐迁往洱海地区,定居于洱海东南的今大理凤仪、弥渡、祥云、姚安、大姚等县,《华阳国志·南中志》称他们为“下方夷”。他们以白崖(今弥渡红岩)为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酋邦,这就是《白古通》系史料所说的’“白子国”。因白崖地在云南县(今祥云、弥渡、宾川)境内,所以又称为“云南国”。
20 世纪 60 年代,台湾学者李霖灿发表《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一书,完整地公布了《南诏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以及《维摩诘经》等南诏大理国的文物资料。按照其中《南诏图传》卷末的题记,画卷题记说“云南国诏(王)为张乐进求”,由此可知云南国不是南诏国,而是张氏国。我们知道该《图传》是按《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及《国史》等典籍制作的。显而易见的是《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是关于南诏建国的史书,值得研究的是《国史》,即画卷题字又称《张氏国史》这一部分。众所周知,南诏为蒙氏所建,可见《张氏国史》所记并不是关于南诏的史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以洱海区域为中心的南宁州西部地区发生了几件关系非常微妙的大事。唐太宗采纳刘伯英的建议,命右武侯将军梁建方率巴蜀十三州兵征伐松外诸蛮。梁建方恩威并施,降服松外蛮多数首领,设置牢州,领松外、寻声、林开三县。随后,梁建方又派出一支部队,从嶲州出发,行军千五百里,突袭西洱河地区,降服了西洱河蛮首领杨盛。唐封白子国主张乐进求为首领大将军。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蒙氏细奴逻要张乐进求“禅位”,由于白子国既小且弱,因此蒙氏细奴逻轻而易举就取代了张乐进求。白子国主张乐进求“禅位”于蒙舍诏主细奴逻。蒙舍诏取代白子国占据白崖地区,就是因为白崖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蒙舍诏占据了白子国的白崖地区后,再并河蛮,灭五诏,统一洱海地区。
永徽四年(653 年),蒙舍诏主细奴逻遣使朝贡,唐高宗赐细奴逻锦袍。从此,蒙舍诏开始了与唐朝的往来。
中华五千年 肖阳 - 中华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