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谁抽走了这个阶梯
昨天给新高三的老师提了几点建议。晚上回去想想,还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于是就想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王宏甲先生在《中国新教育风暴》之中讲述的,它告诉我们在毕业班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给同学们提供“捷径”,不能总是把自己反复思考之后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对学科知识的正确认识。有的老师经常想,我自己讲都来不及,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尝试,那不更完不成教学任务了吗?其实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教师讲的太多,才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少讲一点,让学生多练一点,效果可能会更好。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这个故事。
朱海燕,王能智老师的弟子之一。下面是朱老师关于毕业班教学的一个故事。
她说,只要我知道什么,我都会倒给学生。她以自己参加过高考的经验进行备课,心想,可以用我一人的时间来为学生节省时间,办法就是自己加班加点,把习题,尤其是重点题、难题,做得非常简洁、概括,简直就是走出了一条通往答案的最短的道路。如此去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掌握,也就是学生通往成功的最短道路。那些深夜,从京郊门头沟吹来的西北风在她的窗外呼啸,她甚至想,自己参加高考那年,若有人这么为我节省时间,那多好呀!
她就这样踌躇满志地去给学生讲解,她觉得只要这样,我牵着你,你跟着我,你就应该会了。“我真的觉得我讲得很精辟、很精彩,我都被自己陶醉了。”
为了巩固,她择日发下卷子测验。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懂。怎么回事?她沉住了气,好吧,再仔仔细细地讲一课。她觉得自己讲得够清晰了,这回该懂了吧!
发下卷子再考,还那样。“气死了!”海燕说。
她说不仅生气,而且伤心,感到自己白付出了。
她说她体会到了,学生要是不用功,不好好学,老师用功有什么用?后来王老师告诉我,问题还是出在我身上,就出在我的努力上。
“你以为你这样做可以节省学生摸索的时间?其实,这摸索是不可取代的。”王能智说。
她说:“真是奇怪,我知道不能给学生答案,我并没有给学生答案,我给了学生一个清晰的过程,一条捷径,为什么不行呢?”
“可是,你给了学生一条最短的路线。”
“这有什么不好吗?”
“那是直线。”
“直线不是捷径吗?”
“任何正确的答案或者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探索的过程是一条曲线。你想想,你也是通过曲曲折折才找到一条最短的路线,对吗?”
“是的。”
“但现在你不想让学生曲折,你省略了曲折,就好比抽走了学生通往目标的阶梯。你自己曾经攀着它爬上去了,你上去了,就抽走了阶梯,学生就上不去了。你仔细体会体会。”
那些夜晚,朱海燕体会到了灵魂出窍,体会到了当教师可不是录音机,看到了一个教育的汪洋大海……她觉得王能智不是老教师,更像新教师,相比之下自己23岁倒像是老了。她感受到一种青春气息在重新把她召唤。
她凝望着王老师给她画出的那条探究的曲线,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其实天生就是通过正误正误才在大脑里生长出果实。你不让他体验错误,其实他得不到正确。
她看到自己的问题了。中国古代教育就曾有“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之说。现在她觉得有一个比喻更能形象地描绘自己的滑稽,比如说,你是给他酒,还是让他自己去酿?
不应该是酿好了,然后才告诉他这是好酒。
他喝不下去你就灌他,使劲地灌,那他非醉不可。
想到这儿,她就笑了,笑得很开心。
她还想到,关于错误,那不是尽量避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错误是不可缺乏的。你没有体验错误,就只能得到错误。
从前她也曾经为自己该怎样讲课发愁,现在她觉得不必为此发愁了,而是要学会让学生讲。不是一般地说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而是要去开发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宽松的空间里成长。
现在她能注意到有的学生不愿说,怕出错、怕暴露、怕被笑……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要笑容满面地像对待正确一样对待他们的出错,这真是个陶冶性情的事情啊!
要特别留意让那些很少说的学生说,他不说你不知道他在哪儿。从前她不知道学生在哪儿,自己就滔滔不绝地说,现在她能警惕到,所谓“跟不上”,关键是第一个台阶没上来,他就跟不上。跟不上他就不跟了,就放弃了,就在等待下课。你得让他说,才能把他带上第一个台阶,才能继续往上带。所有这些,都是基本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