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会数学”之掌中游戏1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今天分享“孩子天生会数学”第六章第十节“掌中游戏1”。该游戏用到了一个由玛丽.巴拉塔洛顿设计的多/少的旋转陀螺,通过多或少的数量体验,给孩子传递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号—并非只有“多”才是最好的。所以家长跟孩互动时,可以适时调整游戏规则,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并深刻体验到多与少的不同以及所带来的乐趣。
~~~~~~~游戏分割线~~~~~~~
材料:带指针旋转盘(或旋转陀螺),一盒小物品,自制记录纸
我按照自己设计的游戏做了几份记录纸,具体如下:
1,一行十格(即十格阵),共五行的记录纸两张,分别为玩游戏双方各自使用;
2,一张记录玩游戏双方数据的记录纸;
3,一行二十格,共五行的记录纸两张,分别记录游戏双方的“多与少”数据。
所有的记录纸在后面游戏中均有图片,不清楚记录纸排版的请继续往后看。
基础活动:
1,熟悉十格阵记录纸
因为是我提前设计和打印好的记录纸,所以孩子并不熟悉记录纸的排版及数量,所以第一步,让孩子自己观察和清点十格阵记录纸的排版及总格数。
如果对十格阵比较熟悉的孩子,或许不需要清点格子数量,稍作观察就能明白这是十格阵,一行十格格子,有几行就表示一共有几十个格子。
2,抓一把小物品,用十格阵清点数量
在设计游戏时,我本打算放一些更柔然,更小巧的小东西,后来觉得让孩子感受到“抓握”的满足感,可能硬一些的小物品更合适,所以我全部换成了略硬一些,更有质感的小物品。事实证明,孩子更享受抓“有感觉”的小物品,也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多与少的感官刺激。
让孩子抓一把小物品后,用十格阵记录纸来清点具体的数量。孩子其实挺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她“狠狠”的抓了一把小物品,然后不用数,摆一摆,就能看出来数量,孩子对此很有成就感。
家长抓小物品的多少,建议以孩子的数量多少而做调整。家长参与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游戏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所以家长有目的的配合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3,将清点结果如实写在记录纸上
我让孩子自己记录数据有两方面考虑,一是让孩子学习怎样如实记录数据,二是通过记录数据,来观察数据之间的联系,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
4,比较游戏双方的数据和实物,谁多?多几个?
双方数据记录好后,孩子应该就能分辨出谁抓的多,谁抓的少。这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思考多了几个的问题。如果孩子不会计算,可以将游戏双方的十格阵摆在一起,让孩子比较双方的数量,通过观察,即便不会计算,也能目测多了几个。
上述游戏可以反复多玩几次,每一次都鼓励孩子比上一次抓更多的小物品,从而将游戏的数量范围扩大到更多。
扩展与延伸:
1,用多/少旋转陀螺来比一比
我本来想做一个多/少旋转陀螺,后来发现家里有替代品,orchard的桌游里有一个带指针的旋转盘。于是,我跟孩子设定好游戏规则,旋转盘里的奇数数字表示多,偶数数字表示少。
同基础游戏一样,游戏双方先各自抓一把小物品,用十格阵清点数量,比较双方的数量。然后转动旋转盘上的指针,最终指针停在数字几,即在记录纸上画出多几个或者少几个数量的圆圈。
比如,我跟恬恬抓玩小物品后,恬恬抓了25个,我抓了20个,通过十格阵对比观察,恬恬比我多5个,我比恬恬少5个。
转动旋转盘后,指针落在了数字3上面,即表示需要在抓物品多的一方的记录纸上画出多出的数量的圆圈,即5个圆。
这个游戏可以反复多玩几次,每次因为旋转指针停止的数字不一样,需要记录的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谁先画完40个圆圈视为谁赢。
2,根据记录纸写算式
这个游戏使用了多个记录纸,那么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发挥记录纸的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用双方抓取的小物品数量,找到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列出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虽然数字看起来有点大,但算式理解起来并不难,无非是加法求和以及更换被减数。
其次,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我们在玩该游戏的过程中,用代表50的十格阵记录纸,让孩子通过观察,来计算这些数字跟50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加法求和更换被减数的过程,但因为有了孩子的主动思考,使得游戏变得更有意义。
第三,因为我会一直鼓励孩子每一次抓小物品尽量比上一次多一些,孩子也不断调整方法试图抓更多的小物品。这个过程中,孩子在摸索抓取的方法,同时我也让孩子通过记录的数据来比较每次抓取的数量变化。
本节游戏,通过抓取与记录,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数字的相对大小,也通过变换的游戏规则,让孩子感受到多与少并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需要视情况而判断。同时,让孩子通过记录数据以及总结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数字大小之间的概念及逻辑关系,对数量的组成部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愿我的分享与你有益!
cizikeshafd
淡定的恬妈
新浪微博:淡定的恬恬妈
不是专家,但一直用心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