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真香
古人曾这样描绘自己的生活:余尝净一室,置一几,古鼎焚香,素麈挥尘,意思小倦,暂休竹榻。饷时而起,则啜苦茗。
如此生活场景,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真正风雅羡人的绝非斋室之精雅,而是这般形同冷云、心飘事外的闲淡。
一间屋,六尺地,
虽没庄严,却也精致。
蒲作团,衣作被,
日里可坐,夜间可睡。
灯一盏,香一炷,
石磬数声,木鱼几击。
烟气中弥散开草木清香,
又使人耳清目明了起来。
如此,焚香之雅事,
怎会不令人心生欢喜?
《梦梁录》中有云: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
而在诸多雅兴中,
又以焚香为最。
千百年来,
无论达官显贵,文人雅士,
或是平民百姓,
皆有焚香之习。
品香之时,
似有知己和弦齐鸣,
似有红颜耳鬓厮磨。
是境生象外,畅意胸怀。
焚香·源起
焚香之俗,起源已久。上古时期,先民焚烧芳香植物,以告祭天地。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上下以焚香避瘟驱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就有“薰以桂椒”记载。
秦汉时期,香炉的出现,使熏香从宗教渐走向日常。六朝时期,熏香成为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
唐宋时期,异域香料进入中原,用香文化逐渐形成,香具、香料、香谱、香仪都日渐完善。熏香至此成为一门艺术,此时可谓是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清朝沈叔埏诗曰:“辟邪兼辟寒,却秽同却瘴。”当时盛行的藏香除了用于礼佛祭祀,也有祛邪避秽之用。
香,代表的是一种品味,一种优雅的生活情态,一种诗意的享受,精神上的高雅追求。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焚香是古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最大的品香渠道为自然之道,置身自然品味芬芳。
香可以让人从各种纷乱的情绪束缚和身体的倦怠中暂时解脱出来,焕如新生,使头脑清爽。人们的情感会随着香气的刺激,或热烈浪漫、或典雅清新、或高远空灵、或婉转低回。
焚香·养生
“榻前时焚苍术诸香,勿令秽污 ,以辟不祥。”(明·高濂《遵生八笺》)
焚香不仅可祛邪避秽亦可调养身心、安定心神。
“净扫一室,用博山炉爇沉水香,香烟缕缕,直透心窍,最令人精神凝聚”。(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潇然无事时,以一柱焚香为伴,渐可气息柔和,此时,身心口鼻耳,皆了静无尘,通体清无比。
听雨。品茗。焚香。
雨天中伴着一炉香,
是过分怡人的。
雨天空气温润,
香烟也渐柔润。
看缕缕香烟,
听细细雨声,
使人心神舒畅,
淡淡清香,安然自在。
雨时焚香,其韵幽远。高濂《论香》中曰:『蕴籍者,坐雨闭关,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爇,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陆游更言:『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有了好雨相助,焚香逸事,也变得意境尤深了。
文人所求『香雾隐隐绕帘』的感觉,何许幽雅,何许梦幻!大概也只有下雨天,才能生出此番意境吧!
香是古人灵感的来源,感情的寄托,写诗作画以香为伴……他们品味香,歌颂香,依托香,为后人留下大量关于香的诗。在香境,这个简单而不失韵味的空间,随处可见精美的香诗,雅致而传神。
现在就让我们在香雾飘动中,品味或空灵,或悲寂,或闲雅的香诗。
“微雨烧香馀润气,旧梦苍茫云海际”
(宋·彭元逊《蝶恋花》)
听雨焚香,
是天赐与人为,相得益彰。
古人享生活之闲情,
应景行之,最得真趣。
-
焚香静神,品茗清心,
香与茶各有一方天地,
二者同行,则曼妙之极。
二者相伴,是幽趣亦是胜缘。
《翻香令》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逢山,更将沈水暗同然。
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这是苏轼怀念妻子所做的诗,通过回忆日常与妻子焚香的情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中国香文化在宋代达到鼎盛,香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腹才情的苏轼,不仅喜香更会自制香品,生活处处有香。
一首《翻香令》,万般思念;一种焚香意境,万般珍贵,与香境,焚香是一种生活,一种寄存的味道。
今人生活匆忙,
日日追赶,劳心伤神。
不妨学着古人焚香,
幽室之内,香烟袅袅。
烟气或断或续,缠绵悠扬,
香气清淡绵长,沁人心脾。
熏风自南来,殿阁微生凉。
在香境,
焚一支香,
忘掉所有的烦恼,
寄托对亲人的思念,
静享半生身老心闲。
在香境,
香是生命,是文化,是生活。
于碧色轻烟中放松沉静。
虽静坐无言,
却有万千思绪飘荡。
于淡淡香韵中,
忘却日常繁杂,
得几分闲情,尤是可贵。
雅室香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