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英才,不愧是大宋最牛逼的HR!
这一年,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一年。
50岁的欧阳修,当时的文坛KOL,担任今年科考的主考官。副考官是梅尧臣,宋诗“开山祖师”,修过《新唐书》,给《孙子兵法》写过注。
说来也是巧,不知是参加考试的太有才,还是主考官慧眼识英才,反正一揪一个准,只要你有才,我就敢让你高中!
从正月初六到三月初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欧阳修提名的进士就有388人。这些人当中,有苏轼和苏辙,曾巩和曾布这种兄弟组团来的,还有章惇、吕惠卿、张载、程颢......
相信大家对这份名单应该不陌生,如果有不认识的,你随便拎哪一个百科一下都是一拉拉不到底,这都是书上要背的内容一个个可都是在北宋文坛或政坛搅和风云的精英人物,因此这场科举考试也被称为千年“龙虎榜”!
难怪宋仁宗夸他:“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简直是独具慧眼的大宋朝最牛逼的HR!
《宋史·欧阳修传》里介绍了欧阳修熟练的HR招人技巧:“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生怕自己动作慢了,这人才就跑了。
他很喜欢向皇帝举荐别人。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这些响当当的人物,无一不受过欧阳修的提携。“唐宋八大家”,除了他自己,有五人都出自他的门下。
历史上爱举荐的人很多,但是举荐的人后来基本都成为了名臣宰相的,大概也就欧阳修了。
在叶梦得的《石林避暑录话》中,虽然有记载说欧阳修是近视眼:“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不过在发现人才方面,他可是慧眼如炬,堪称千古第一伯乐!
但是一直给别人发offer的欧阳修,自己却没有遇上一个好伯乐。
公元1023年秋天,17岁的欧阳修正式踏上科举之路。在家乡随州参加州试的时候,有道题叫《左式失之诬论》,对自幼熟读《春秋》的欧阳修来说,小菜一碟。但意外的是,他落榜了,原因是“以赋落官韵而被黜”。
虽然落榜了,但名气攒了不少,“大传于时”“顷见连庠之耳”。不服气的欧阳修痛定思痛,又发奋苦读了三年。公元1026年秋天,20岁的欧阳修顺利通过了州试,准备参加次年春天的会试。
公元1027年春天,欧阳修满怀欣喜参加这次春闱,但这次的主考官是西昆派领袖之一的刘筠,而欧阳修恰恰就是反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不出意料,他果然不在榜上。
但此时欧阳修的才气,却早已经名满京城。两次应试不中,欧阳修反思了一下,觉得普通考试路可能不太适合自己。于是,就拿着《上胥学士偃启》去拜见了当时的文坛大家胥偃,结果大受赏识,“子当有名于世!”“召置门下,妻以女”,胥偃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欧阳修。
公元1029年春天,在胥偃的举荐下,布衣出身的欧阳也有机会参加这个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宦子弟才有资格参加的国子监考试。这个考试类似于乡试,考中了可以直接参加次年的春闱。得了恩师胥偃真传的欧阳修,不负所托,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类似于解元)。
公元1030年,欧阳修再次参加礼部组织的春闱,不出所料,名列第一。同年3月11日,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最高等级考试——殿试,在崇政殿举行。如果欧阳修这次再考第一,就是连中三元了。
3月14日,殿试放榜,新科状元不是欧阳修,而是鲜为人知的王拱辰(后与欧阳修结为连襟)。欧阳修最后虽位列二甲,但也总算顺利入仕了。
多年后,韩琦为欧阳修撰写墓志铭时,还为当年殿试没有夺魁表示惋惜。当时的主考官晏殊也曾说过自己的看法,“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是因为欧阳修为人锋芒过露,考官们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欧阳修自己的扬名之路并不如意,再加上从小受到的教育影响,所以才会更加惜才,重视人才的选拔。
大宋第一HR的欧阳修,你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