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分享 | 关于《论语》的几点小知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以其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思想,吸引着千百年来的国人流连其中。作为浅学者,《论语》之价值,非我所能尽述。本文仅就一些有关此书的小知识,做一梳理,以期对有兴趣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产生些微帮助。
一、《论语》之得名
《论语》的“论”(此处读“lún”),同“仑(侖)”。“侖”字上部是“亼”,意为收集;下部是“册”,意为书册。“侖”的造字本意便是收集并整理成册。
所以“论”也就是编纂、编辑的意思。“语”即言语,包括孔子教诲学生、答复他人问询的话语,还有学生们互相交谈,交谈内容又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孔子那儿听到的话(“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汉书·艺文志》))。
对于这些言语,当时学生们各有所记,孔子逝世以后,门徒就把所记的互相凑集并加以编辑,最终定名为《论语》。
二、《论语》之内容
《论语》的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诸多方面。如: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学而》)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等等。
三、《论语》之篇章
《论语》的体制为语录体。每一段语录就是一章,长的有好几百字(“侍坐”章300余字),短的只有几个字(“巧言令色,鲜矣仁。”),每章记一段话(或一件事)。
其书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全书近五百章,共一万五千余字。
四、《论语》之成书
《论语》的编纂者为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再传弟子手中编辑成书。最后的编定者很可能是曾参的学生(《论语》中出现“曾子”16次)。
其成书年代为战国初期,大约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公元前402年(子思卒年)之间。
五、《论语》之语言
《论语》的语言简朴精练,用意深远,饶有情趣,耐人寻味。其中有很多总结生活经验和教学方法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成语,对后世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文质彬彬;举一反三;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六、《论语》之传本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论语》(“鲁论”)、齐人口头传授的《论语》(“齐论”)、出于孔子住宅夹壁中的古文《论语》(“古论”),三家传本除文字略有不同外,内容大同小异。
西汉末年,汉成帝的老师张禹以“鲁论”为依据,参考“齐论”,择善而从,编为定本,号为“张侯论”。由于张禹的地位尊贵,所以他的本子被“立于学官”,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今天所用的《论语》本子,基本上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七、《论语》之地位
《论语》一经成书,便为反映早期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东汉以后,《论语》被列为经书(汉代“七经”,是在“五经”之外再加《论语》《孝经》)。宋代朱熹又把它列入“四书”,不但作为一般学童的教科书,而且成了士人的必读书。
《论语》,这部儒学经典之作,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伦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阅读学习《论语》,依然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个人品格,以及了解民族灿烂文化、传承民族高贵精神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