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十四,辽 宁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四  辽 宁 各 地

1973年11月第一次出差过了山海关——再后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外”了!进入了辽宁,我国的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火车一到锦州,地面上的铁路道叉数不清有几道,密密麻麻地铺满一地,由此可以看到这里铁路运输的繁忙程度。

沈阳 东三省第一大城。进城前,看到的竟是成千上万支蜡烛一样的烟囱,它们在矮平房顶上冒着青烟,可谓此处的一大特色。原来,11月份,关外已进入严冬季节,千家万户都有烧煤取暖的需要,当然要向外排烟,每家一根,大家一起来,岂不蔚为壮观?到了沈阳,出了火车站第一眼见到的是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纪念碑,碑顶上是一辆苏军坦克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住宿难出站左侧就是住宿介绍处,里面的人说:先住浴室,第三天有可能住房间。既来之,则安之,住浴室还可以趁机洗个澡,何乐而不为?后来调到上海工作,由于跟沈阳铝镁院联合设计沥青浸渍生产线,沈阳又成了常来常往了,于是成了出差最多的城市了。

到了沈阳,除了调研、设计联络工作之外,业余就是到处走走、参观游览。

沈阳故宫  沈阳的名胜古迹并不多,故宫当然是首选。它是满清入关以前的皇宫,与北京故宫的雄伟壮丽,不能比了,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故宫分三大片:东面一片是十王殿:有一座大殿和十座方亭一样的建筑,现在是各种展览室:有兵器展览室、服饰展览室等等,以前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十王办公的地方。从布局来看,入关以前,皇帝与十王还是相对平等一些,不像到了北京后,皇帝高高坐,大家下面站;中间一是皇帝上朝、祭祀、居住的地方,特别是最后面那座清宁宫,是皇帝和大臣们在祭祀以后,在这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满清入关前的豪迈情景和君臣平等它前面的凤凰楼,是盛京时代最高的建筑,进去参观必须另买门票,几次去都没有上去,外面看看算了;西面那一是皇帝休闲、娱乐、读书、藏书的地方。

北陵  它是一处很大的公园,中间一条大道,两侧绿树成荫,是各种娱乐活动场地和小卖部,走到头便是皇太极和皇后的陵墓,像一座小城,大家可以走在城墙上围着陵墓参观。还有一处是东陵,是努尔哈察与皇后的陵墓,比较小,离市区也比较远,估计布局也差不多,不去了。

沈阳最热闹的街道在沈阳故宫后面,叫中央街,又叫中街,热闹街区连头带尾三站路,这里有点像上海南京路的味道。在这条街上一家当地著名的金店里,买了两套建国35周年的纪念币,可惜是两枚一套的,没有三枚一套的,否则升值意义大了。另一条叫太原街,在火车站附近,比中街短,也很热闹。还有一条叫开明街的小吃街,里面小店密布,人挨人挤,分外热闹。街上时常传来一阵一阵浓烈的五香味,那是这里的红烧肉—“坛子肉”,别有风味,但实在太油,尝尝味道,难得吃一回。两人各买一和其一些小菜,外加一人一瓶沈阳出产“老龙口”白酒(2.5两),算是小乐惠一下,酒瓶留作纪念,带回来装醋。不过平常都是在铝镁院食堂里吃,清爽又便宜,每天招待所里饭师傅一声:“开饭了!”犹在耳边回荡。第一次到沈阳时,感到这里的大米饭真是好吃,不吃菜,也吃得香1987年再来沈阳时,味道不行了,大概是饭店里买的米品种变了。

沈阳是东北工业大城,像关东大汉的模样,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跟南方一比较,他们是傻、大、黑、粗。我从外观看看确实蛮“粗”的:你看那公交车站排队处,那道栏杆是用很粗3吋!的钢管焊接而成的,印象特别深刻,关东大汉力气大,一钢管根本挡不住此外,第一大城,工业发达,烟囱多,车来人往非常繁忙城市的多,难免“黑”

沈阳轻工市场  过去一看的确蛮大,起码有一万平米以上,而且,周边马路的人行道上也设起了摊位,人挨人挤,非常热闹。它是一个集散性市场,都是周边区、县的人来这里采购、批发、送货的,但也带些零售。我们在里面兜来兜去,只有两样东西有兴趣:一样是老式黄铜暖锅(火锅),南方很难看到,价钱谈成,26元,把它背回了上海;另一样是一副大的塑料麻将牌,蛮有东北“大”的味道,可惜价钱谈不拢,再说一背要背四千里,也太重了一点,他不让价,我就放弃。 

辽宁省工业展览馆  正在开一个航天展览,我们赶了过去参观。其中最有兴趣的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备份想当初,全国人民都可以从收音机里听到它发出“东方红,太阳升”清脆的音乐声。据介绍:每一次放卫星,都要做两,一发射,一备用。另一件是像铜钟一样烧焦了的回收舱为了防止它里面的仪器烧,它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绝热材料,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绝热材料不是高科技材料,它居然是用一层硬木(听说是橡木)拼接而包起来的,高温将它烧蚀了,因此保护了内部,道理十分简单,但就顶用!

大连  1973年11月,第一次到大连,最有特色的是它的火车站,听说是苏联人设计的,在我到过的城市的火车站中,它的样子是独一无二的:车站的两侧有车道通向二楼进口处,像是两只手环抱了进口广场,而出站口在底层。只要有摄影条件,我喜欢在站前留个影,可惜这次拍得太正了,以至于没有将它的特色拍下来。后来到杭州,看到新火车站的样子也仿效这种进出站的方式。

大连最热闹的街道是天津街,道路狭窄,商店林立,建筑风格也像上海南京路。第一次去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间,街上最大的一家店叫“东方红”,火车站前的那一爿叫“太阳升”,文化革命的味道十足,在我出差的城市中绝无仅有,印象深刻。十年后再去,已恢复了原名:大连市百货大楼、秋林百货公司。就在秋林公司右前方不远处有一爿旅馆叫“渤海饭店”,离车站、码头近,又在闹市区,我们到大连出差都住在那里除了客满住不进,只好找其它旅馆。大连的玻璃器皿的制作全国有名,产品销售以秋林公司最多,大概这里是专卖店,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可惜带了不方便,参观参观,饱饱眼福而已。

大连近海,海产品很多,火车站附近就有一爿“海味饭店”,都是各种海产品做的菜,吃的人很多,我们也进去轧轧闹猛,要了一盆“海兔”——小墨鱼,结果一吃,大失所望,里面含有泥沙!在汤里漂来漂去地吃掉了一些,实在太费时,又没有这个耐心,大部分只好不吃。火车站前,每到晚上,都有一些人拎了一只煤饼炉,在铝锅内烧黑色三角形贝类——新鲜淡菜在买,只是怕吃坏肚子,不敢尝。

第一次去渤海饭店后面的水产市场和菜场参观,见到菠菜居然长到四、五十厘米,是我们南方菠菜的三、四倍长,北方人大,怎么连菠菜到了东北也变得“人高马大”起来?这大概也算得上是“一方水土种一方菜”

大连最著名的旅游地是老虎滩市区乘有轨电车过去。1973年去还没有什么开发,以自然景色为主一处面临大海的山凹地,到处绿树成荫,其间造了一些休息的亭子。山下的海边去走走,一看,原来这里一条小街,有一些商店,而最大的是渔船码头,渔民们打鱼归来,将鱼卖给收购站,到也相当忙碌,只不过,随海风带来的是阵阵鱼腥味——鱼码头无声的招牌。十四年后的1987年,再去老虎滩,已是大变样了,道路修好了,开了一个虎滩乐园,挡住了原来老虎滩的下山路,在里面搞了一些人造景点和游乐设施山下那条街道、码头好像也不见了,从此老虎滩再见了。

大连自然博物馆就在火车站的后面,建筑物的外观相当特别,引起我们的兴趣,走过去参观参观原来它曾经是日本人情报机构总部,里面的陈列室不少,印象深的是两副鲸鱼骨架的标本。

一位常用信件联系的集邮朋友住在大连的甘井子区。既然到了大连,趁空过去会会他。地图看看不远就在对面,由于隔着大连湾,结果换了两部公交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到了那里,正好他人在,都很开心能在大连相会!

辽东半岛的尽头,大连伸入黄海、渤海之间,当然要去看看大海,老虎滩那里,海面不够开阔。两人一商量,乘车到了南大亭,步行沿着滨海路走去。原来此地是山地的边缘,路的左侧是白云山庄公园,右侧则是悬崖峭壁,路顺着山势高低起伏,不通公交车,十分清静,正适合步行。此地视野十分开阔,一望无际的北黄海就在眼前,悬崖下的沙滩上晒着大量的海带,路边还搞了一个蒙古包的旅游点,建了好多个蒙古包,供人来住宿,因为不是盛夏季节,都空在那里。最后一直走到了公交站,乘车回到了市区,我们就此进行了一次远离尘嚣的海边散步——锻炼身体!

旅顺  市区走得差不多了,就决定去旅顺兜它一圈。于是参加了旅顺一日游,去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回来后觉得旅行社安排得不错,值得一游。

旅顺口  这是一个海湾,看看像杭州的里西湖那么大。对面两侧的山像蟹钳一样,围住这片水面,只留下一个缺口,让船只进出——这大概就是旅顺口“口”的来由吧看缺口的地方是一条海边马路叫友谊路,路与海之间是一长条绿地,中间立了一块不大的石碑,上书三个大字:“旅顺口”,可惜没有相机,否则这里是一个代表性的景点。

日俄战争遗址  想当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单位组织大家去电影院连看三场日本电影:“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三本五十六”,其中“日本海大海战”就是说日俄战争的。如今亲身来到这里一看,印象十分深刻:俄国人在山上筑有一长溜地堡和战壕,而山下那一大片平坦的坡地则是日本人的阵地,明显是易守难攻。电影里描写日本人一次、一次地向上仰攻,军人一批、一批地倒下……,最后冲进了战壕和地堡,与俄军肉搏而取得了胜利,应该不是假的。这场战争:对日本人来说是一场英勇献身的进攻战;对俄国人来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而对我们中国人民来说他们是强盗之间的争夺战,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909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建的“表忠塔”,后叫白玉山塔,还留在原地。

旅顺监狱  在日本人占领大连的四十年间,这里囚禁和杀害了大批爱国人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1909年他在哈尔滨刺杀了日本驻朝鲜的统监伊藤博文后,被关押在这里,最后被判“绞决”,献身于此。参观者随导游一起来到了“绞刑室”,这是一个阴森森的地方,房子本身就是阴森森的样子:木结构的老房间,光线很暗,中间搭了一个阁楼,上阁楼的这面是法官坐的地方,他前面约三公尺外站着、绑着一位被害者,头上罩着黑布罩,头颈里套着绞索,当法官宣判后,被害者脚下的活动板翻下,被害者也同时下落而被绞杀,阁楼下有人将被害者装入筐中,抬到监狱后面的墓地。此外,还参观了牢房和墓地,对此,大家的印象一定是十分深刻的。

与上面回顾历史的沉重相反,现在的旅顺是一个宁静的小城,环境美好,人们生活的节奏较慢,看上去好像蛮休闲的。我们中午吃的“海兔”,一点没有泥沙;“咸水白虾”烧得不错,而且两盘上来量很多,吃得我们两人连饭都可以不,价不贵,让我们很满意。在等车时,跟路边小店的人闲聊,其中一人到过上海的南京路,他说:那里真是热闹,他们这里一向是很清静的。那是1988年5月,不知现在是否也热闹起来了?

鞍山 因南面有两座形似马鞍的山而得名,中国著名的钢都常为我厂大型改造项目设计的鞍山焦耐院,就在鞍山,因此,也属常来常往之城。市内有一处烈士山公园,山不高,走上去让我的感觉是好像到了南京的雨花台;火车站前的那个塑像倒蛮不错的,说的是发现鞍山铁矿的民间故事,正好有相机,留影一个。

千山  鞍山最有名的是位于25公里外的、号称“辽东第一山”的千山风景区。1989年9月,家在鞍山的同事小王作导游,一起带了点心前往千山游览由于景区范围较大,分北线、中线和南线三路旅游,一天游只能先游北线。一到千山景区大门,一看门楼的气魄蛮大,横匾上书:  

四方亭式的四根门柱上,镶嵌了汉白玉石,上面书写的是镏金大字,金光闪闪,中间两柱由启功先生题写

南海八千路  遼東第一山

一路按导游图,一个景点,一个景点走过去。想不到在北方、在关外,居然有像南方一样的寺庙道观;在万绿丛中行走,就好像走在南方的一个佛教胜地,一点没有在关外的感觉,真是出乎想象。特别是那座龙泉禅寺,是解放初电影:“古刹钟声”的拍摄地,在群山环抱的山凹里、在茂密的树林中,居然有这么一大批寺庙建筑,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北线兜下来感觉相当不错,约好下次再来鞍山时,要游中线和南线想不到1991年4月,两年不到,再来鞍山时,是厂长带队,当年设想游中、南线的计划也因此而泡汤。

网上的这首古诗,很能说明我这个南方人游千山的观感——来它一个特写!

看盡江南山水美,常憐北國窮山水。

識得關東千山秀,不看五嶽也無悔。

(0)

相关推荐

  •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旅顺火车站

    旅顺火车站,最早名为巴得达多(ПОРТЪ-АРТУРЪ),后改称旅顺口(Люйшунькоу).车站始建于1898年9月,沙俄时期(现为车站警务室),为原中俄联合修建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南线终点站. ...

  • 红嘴蓝鹊闹千山。拍摄于鞍山千山风景区

    红嘴蓝鹊闹千山.拍摄于鞍山千山风景区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六,河 北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六,河  北 各 地 保定  1974年8月,全国铸石会议在保定召开(铸石是建材代钢材的科研项目),那是第一次乘飞机到北京,转火车后才到这里的.对保定的了解,只知道它在民国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八,河 南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八,河 南 各 地 1980年在浙江建材院工作时到过洛阳:1989年在上海工作时又到过郑州.安阳:1991年又一次来到洛阳,就是没有机会去边上包大人的开封府出差,河南的几个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九,武 汉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九,武  汉 湖北省里出差只去过一个地方,就是省会武汉,华中第一大城.1985年3月,调到上耐厂三年,由档案室转到设计室后,才有了第一次出差外地的机会,到武汉钢铁公司的耐材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湖南各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湖南各地 湖南,毛主席的家乡,早已心驰神往,直到1977年8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年,总算有机会到湖南长沙出差:1986年12月,在上海工作期间又去长沙开会,所以,长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二,重 庆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二,重  庆 重庆  1992年6月,重庆永荣矿务局三产与我厂合作搞一个彩陶面砖厂,厂里派了我们前往指导.相当初,小说<红岩>.歌剧<江姐>,都与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十一,山 东 各 地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一,山 东 各 地 作者:汪海山 济南  1972年4月为调查我们建科所的前所长.现浙江省工业设计院院长(山东南下干部)的历史问题,调查组人选还是去安徽泊湖农场调查的二人组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三,西 安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三,西  安 1972年11月,全国水泥压力管使用现场会在西安召开(当年建材科研的三大任务是:代钢代木代棉.水泥压力管是用建材替代钢材的一项研究成果.),有幸第一次前往中国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七,天 津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十七,天  津 1975年3月,第一次到天津(1967年1月,串连那次走出天津站去买小黄梨,只能算是路过),在北方的城市中,天津的商业街最像上海,不但街道长,而且建筑物的风格 ...

  •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一,桂 林

    上世纪中后期差旅见闻录之 二十一,桂  林 1992年4月,上耐厂科协组织部分科协人员,前往桂林休养,我在名单之中:与此同时,上海碳素厂科协也组织去桂林休养,老伴也在名单之中,这真是好事成双!使我们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