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的地道英文竟是 Chinese whispers,涉嫌辱华?
有读者最近问了我这个问题:
她学了一个英文短语叫 Chinese whispers,表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但她认为这很明显是个贬义词,为啥跟 Chinese 有关,是不是有点辱华的感觉?
whisper 表示“耳语”,就是某人在你耳朵旁悄悄说的话。Chinese whispers 的字面含义是“中国式耳语”。
根据上面词典截图,Chinese whispers 是一个 BrE(British English)英国短语,意为:
the passing of information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and then to others, when the information gets slightly changed each time.
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再由第二个人传到第三个人的信息,每次传递的时候,信息的意思都会发生轻微改变。
这让我想到了“传话”的游戏,我想很多人都玩过。
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悄悄说一句话,然后由第二个人把这句话传递给第三人…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最初的那句话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这种游戏的英文名称正是 Chinese whispers。你在英国可能会听人说:Let's play Chinese whispers.(让我们玩传话游戏吧)。该短语还可以表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等。
英文中类似的表达还有 hearsay(传言)、rumor(谣言)、gossip(八卦),它们都指"经过许多人相传之后导致的误会"。
这个明显带有贬义色彩的词,为何跟“中国”挂上钩了呢?
爱死磕知识的侃哥又做了一番研究,发现 Chinese whispers 这个短语跟19世纪英国航海业发展的背景有关。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大门,也促进了中西方商贸往来。随着英国市场对中国的茶、瓷器、丝绸等需求大增,英国的商船上也雇佣了大量华工。
尽管环境恶劣、工资低廉,但吃苦耐劳的中国人仍然卖力地工作,这自然受到了雇主的欢迎,但也让懒散的英籍工人感到压力,于是开始对华工进行各种歧视和嘲讽。
当时在英国的船上,由于中国人的英语不好,船长下达的命令往往被华工传得面目全非,英国籍船员便发明了 Chinese whispers 来嘲笑他们的愚笨。
其实还有很多对中国歧视性的英文词,都诞生于那个年代。
比如 shanghai,大写词头表示中国城市“上海”,小写词头的 shanghai 可以做动词,"shanghai somebody"表示“诱拐某人去当水手”,进一步引申为“欺骗”的意思。
前些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爱乐之城》有一个桥段让 shanghai 一词火了。
主人公说的"I got shanghaied"意思是"我被骗了"。
因为英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岛国,岛国人民的心态通常比较保守、排外,说白了就是有点“小心眼儿”。不但中国被英语歧视过,很多其他国家也都“惨遭毒手”,比如:
Spanish athlete
吹牛的人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擅离职守
It’s all Greek to me.
我对此一窍不通。
其中被“黑”得最凶的国家当属荷兰。历史上英国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一直是宿敌。所以很多跟荷兰(Dutch)有关的英文短语都含贬义,如:
Dutch courage
字面含义:荷兰人的勇气
实际含义:酒后之勇
Dutch uncle
字面含义:荷兰舅舅
实际含义:过于直率、严厉的批评者
beat the Dutch
字面含义:痛打荷兰人
实际含义:极出色、了不起
I'm a Dutchman, if I…!
字面含义:如果我...,我就是荷兰人!
实际含义:如果我如何如何,我就不是人!
历史上的英荷战争
当然,这些带有歧视的说法诞生于特殊时代。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政治不正确"的表达也慢慢被历史车轮碾碎。
作为中国人,看到 Chinese whispers 这样带有歧视的英文表达, 心里自然是有些不舒服的。
但话说回来,“歧视”是人的天性。人们有时为了巩固自身族群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很容易产生排外情绪,咱们中国人歧视外国人的说法也不少,棒子、阿三、鬼子、老毛子、蛮夷...
语言上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其实我们倒不必太纠结于书面上的这些短语,把它们当成语言中的特殊现象,一笑置之即可。不过,一码归一码,若是在外国遇到有人公然歧视,那就要报警了。
学到了右下角的“在看”敲一下。
►猜你爱读:
上篇:中国游客把“自由女神像”说成 free woman,美国人疯了…
跟着侃哥
"30天口语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