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首诗,读懂王阳明心学的内核
滁州时期,特别清闲,王阳明几乎每天和学生游玩山水,畅谈心学。留下了一组《山中示诸生五首》。
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心学的思想,更呈现了心学的境界:宁静平和、澄澈清净。
第一首:
路绝春山久费寻,野人扶病强登临。
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
鸣鸟游丝俱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
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
这首诗写的游山。大概的意思是,山上的源流隐藏得很深,刻意去寻找却很难找到,当你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一下子找到了。
一切都是“吾性自足”,一切都在在整体里,何必寻章摘句,弄得支离破碎?这首诗很明显地,在讲朱陆的异同。
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在如何成圣的方法上,看法不一样,陆九渊认为只要抓住“忠恕之道”,就可以一通百通了,所以,首先一定要弄明白“忠恕之道”。如果,不弄明白忠恕之道,那么,再怎么下功夫,再怎么苦读,都没有用。
朱熹却强调要博闻强识,就是要在广泛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领会其中的精神,最后才能成就忠恕之道。王阳明赞成陆九渊,不赞成朱熹,认为朱熹的方法,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方法。
王阳明心学,一个摆脱不了的参照:朱熹。因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建立在对于朱熹学说的反思。而朱熹学说,在他的同时代,就有陆九渊反对,是心学的发端。
王阳明和陆九渊是一脉相承。所以,早在龙场的时候,就有人问王阳明关于朱陆的异同,到了南京,王阳明更是和人详细讨论朱陆的异同,写过一封很长的信。这是诗算是关于朱陆异同的诗意化的小小总结。
关于涵养内心和知识见闻,哪一个先?哪一个后?王阳明有这样一个总结:“专注在涵养内心上用功,每天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专注在知识见闻上用功,每天都会觉得自己懂得越来越多。每天能看见自己有所不足的,就能懂得越来越多;每天觉得自己懂得越来越多的人,就会越来越有所不足。”
第二首: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几人?
莫负咏归兴,溪山正暮春。
这首诗化用了《论语》中孔子和学生谈志向的典故。陆澄和王阳明的一段问答,可以解读这首诗歌。
陆澄问:“孔门弟子谈论志向,子路、冉求想从政,公西赤想主管礼乐,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而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子的赞许,这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回答:“子路、冉求、公西赤有点凭自己的心愿臆想,有了这种臆想,就会有所偏向,能做到这未必就能做到那。曾皙的志向比较实际,正合《中庸》中所谓的‘君子只求在现在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愿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夷狄的位置,就做夷狄的事。身处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心安理得、怡然自在。’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而曾皙是‘君子不器’的智慧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卓越才华,不是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
第三首: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
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这首诗翻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在哪儿呢?在西峰最深的地方。怎么能够到哪里呢?不要去问打鱼的人,你自己沿着溪流,踏着花瓣,就可以找到了。
不需要问别人,你自己按照自然法则一路走去,就可以了。
第四首:
池上偶然到,红花间白花。
小亭闲可坐,不必问谁家。
偶然到了池塘边,红花间着白花,在小亭子里随意坐一坐,此刻很好,何必去追究是谁家的?
第五首:
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
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
坐在溪流边,水很闲地流动,心在很闲地流动。不知道山里的月亮,照耀松树,落下的是谁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