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分享:静观是一个动作,实践实践再实践!
静观是一个动作
实践实践再实践!
通过静观自己一些比较粗重的情绪
和身体疗愈方面的效果我想谈谈
学习和实践静观、享受静观的福利
需要具备的几个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一
——细心
静
观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真实情绪被压抑住,但自己却并不了解。经过静观,我才知道我从小是习惯于压抑、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情绪的。静观首先要认出它,承认它的存在,然后这些情绪才有机会得到释放。
举例。得病后,每当感到害怕时,我就会安慰自己:要坚强,没什么好怕的。感到痛苦时,我就鼓励自己:要坚强乐观,积极向上。感到委屈抱怨时,我就自然升起观念:要感恩,要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所以在这样的好坏对错的条条框框下,一直是神经紧绷的控制状态。其实这些情绪本来是很正常的,却被我用所谓的正能量(积极的观念)压入底层,得不到自然的释放,时间长了,完全形成自然,完全自己认不出来这些情绪的存在了。
所以,我学静观的第一步,就是先学着能正视真实的自己,自己真实的情绪。记得第一次大释放,是一次吃饭,我又在为吃什么焦虑时,我首次真正有意识地尝试放弃头脑的选择和控制,而是不断放松,不断感受它,随后我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发抖,大哭起来,并大口大口地呕吐。我被自己的行为吓到了。
这一次冲击很大,才真正意识到,我日常的底色情绪其实一直处在焦虑之中的,一直努力掌控自己的一切,几乎每一顿饭都是如此。而我其实又是多么的脆弱,我始终在掩饰着、装着。记得安安提醒我,不要强颜欢笑,我还觉得没有啊!这个装不是有意的,也不是仅别人前面的装,而是在人后也一样的装,给自己看。而当那一刻,我承认脆弱时,心反而轻松多了。
以前吧,有情绪控制不了发泄后,就很自责,内疚。就这样情绪物质越积越多。初学静观后,先是那些情绪被得到认可,任由它翻出来了。所以,表面上看,不是越来越开心,反而是变得很容易哭,变得情绪化,难受的时间,发脾气的时间多了很多。也就难怪我丈夫对静观有成见,他看到我的变化,很不适应,也不理解。我越解释吧,还越抹越黑了。自己没什么定力,又急着推荐静观,带他也没效果,更让他怀疑重重。这是另一个话题,先放一边。
启发。先从敞开自己,承认真实的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开始,从认识自己过去是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开始。
现在回头想,坚强也好,乐观也罢,不是一种要求,坚强、乐观是修心修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达到的一种状态,强求不来的。强求来的坚强和乐观对自己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或者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形成身体疾病,或者在心理上表现出来,形成心理疾病。我是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来了。
前提条件二
——决心
静
观
面对自己的真实状态,我们还需要足够的决心去面对,即人们常说的“勇敢面对”。这个“勇敢面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因为从小养成的很多所谓积极面对情绪的方法、招式会自动跑出来,如果无决心,许多情绪会像泥鳅一样开溜掉或是钻入底层。
举例。我今年以来,和前两年相比,觉得自己的精神状态好很多,身体上也不那么容易累了。以前经常会有如果烧一顿饭,必须先躺一会儿再吃,吃一顿饭,就觉得坐不住,腰酸得直不起来的情况发生。今年以来,每天都会饶有兴致的外出散步,也渐渐敢外出,敢度假了。
但就前几天,因为运动量问题,和丈夫起了冲突,复活节度假时,散步较多,他的主张是好不容易吸收一点,尽量不要消耗了,其实他的担忧也不是空缺来风。我很久没称体重了,他感觉我瘦了,又怕刺激我,所以拐弯抹角地提醒我。回来后一天早上,我称了一下,真的比年前又少了2公斤。当时觉得自己很平静的看着磅秤,心里还念叨,静观一下,很平静嘛!
瞧我,气定神闲!其实这种稳定是我一贯的风格,我又滑入那个固有的控制模式里了,放了一会轻松的音乐听听,但渐渐感到自己开始坐立不安起来,又回来感受,好像也没什么,拿起微信进群读了读,想了想就拿着包出去买菜,到了超市,选择买什么,久违的焦虑感越来越明显起来,所以什么也没买,匆匆出来,快快到路边,开始闭眼,感受,太难受了,我不要再感受它了!
随之而来的是很强烈要倾诉的冲动,拿出手机想给丈夫拨电话,泪水已经涌满了眼眶,看不清手机屏幕,脑子里一团乱麻。想到,和他说了又如何?除了影响他的情绪,影响他的工作,还能怎样?我意识到,自己这些行为都是在逃避,抵抗。我下下决心,必须一个人面对(!!!!!),确确实实地感受,真实的身体的感受。
我感觉到身体被整体的焦虑感所笼罩着,还有担心害怕。回国的机票都订了,我这样的身体还回得去吗?我做了这么多努力,怎么都是白搭啊!反正当时各种情绪观点全面袭来,心里想,来吧来吧!让暴风雨来得再猛烈一点吧!随后,再一次把自己从故事情节中拉回到单纯的身体感受上来(有时需要来回很多次),放松,再放松,感受心脏,感受整个胸口,感受大脑,头皮发麻,太阳穴一跳一跳。
我就这样静静地感受着,慢慢的没有刚开始这么乱的感觉了,回来继续感受胸口,泪水不停的流,嗓子哽咽,大块的堵在咽喉处。就这样,我不断回到故事情节,引发痛苦情绪,索性强化痛苦情绪;然后感受心脏的感受;如果效果不好,就再去感受大脑。感受完后,再回到故事情节,再激起情绪。就这样:故事、情绪、感受心脏、感受大脑,来来回回,来来又回回,渐渐的,二十多分钟后,心窝处一种暖暖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扩散开,先是嗓子的堵消失了,接着很快扩散到整个身体,人就这样化开了,进入了一种平静状态。
静观完后,回头再想着体重时,就是这样单纯的看着,没有评判。接纳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了,而是以平静的心态去做,回到超市,看着有什么可以翻的花样,容易吸收消化,另外,调整日常的运动量以及运动方式。
启发。就是情绪起来,别去分散注意力,听音乐,看书,吃饭,购物,找人聊天,等等,都只是一时之缓,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也别自我安慰,划入自我欺骗,麻木,阿Q,这些方式都是压抑,只是把问题推延到后面,最后都要一起算账的。一定拿出决心,再难受也要勇敢面对!
这个过程,使我们先认识痛苦,深入痛苦,拥抱痛苦,再感受痛苦、最后释放痛苦;即直面痛苦,不逃避、不压抑!就这样,我们借助这个经历、感受获得身心的疗愈和成长。这就是这个经历给我的最大启示。
前提条件三
——信心
观
就是对静观和先天本我有信心,这个信心不是外来的,是需要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慢慢证明,慢慢实证而来的,所以静观是一个动词,必须做!越做才会越有信心。
举例,我一开始,把静观当名词来理解,认真做读书笔记,和其他理论去分析判断比较,真的是充分运用一直以来的学习方法,淋漓尽致地发挥心智的作用(捂嘴笑自己)!回过头来看,掌握再多的理论,到关键时刻都用不上,统统都用不上啊!因为他不会在身体层面起变化,不会在行为中起变化。
静观,只有被作为动词,在那一刻,那一个当下,去做!去放松再放松,耐心地,静静地去感受身体的最初的感受,无论是一般的酸麻胀堵塞抖,还是透骨的疼痛,都静静地去感受它,其它都放下,不评判,不挣扎,不控制,不逃避;坚信:它不是我;我就看着它,感受它,只是体会情绪在身体里的那一股能量就可以了。只要深入地去感受时,念头自然不会再一团麻了。
所以越来越明白老师为什么在书里反复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
刚刚看到老师在群里发的人生计划这篇文章,想到,人生没有问题,只是功课,去体验,去做吧!
孙志海评论:
应该说一柳是个意志力或理智比较强大的人,面对正负两方面观念的冲突,她能够很快地用正向的或积极的观念压制住负向的或消极的观念,从而使自己展现出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这样的外部形象,可以说是家庭和社会教育成功的典范。
但其结果就是导致自己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严重问题,已经危及生命。我们所接手的各类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是这样,他们都是大家眼中的好人,能够积极践行正确的观念,表现出强大的所谓的“正能量”,但结果是内心的情绪被压制在身体内面,成为各类身心疾病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