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解读与治愈水肿病案解析
真武汤:茯苓,白芍、杭白术(炒白术)、炮附片,生姜。用量因人因证而异,法无定法。
来源《伤寒论》
【方解】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主要方剂。肾为水火之宅,主蒸腾气化水液,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故恶寒而小便不利,水肿,不渴苔白,脉象沉弦或沉滑。水气内停,则腹痛下利;溢于表,则四肢疼重,或肢体浮肿。寒水内动,上犯清阳则心悸,头眩。如此种种,虽成因见证各有不同,但都与阳气衰微,水气内停有关,故立温阳利水法以治其本。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补肾阳,温通十二经,祛寒水之邪,为主药;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祛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均为辅药;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助脾升,培土制水;如脾虚明显伴食欲不振者用炒白术,其用白芍者,一是取其利小便,一是取其缓急止腹痛,《本草经》称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或取其敛阴缓急,以解身之眶动,还能防止其他药过于燥热,为佐药。综观全方,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之剂。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1.肾阳亏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或肢体水肿,全身水肿,或咳嗽,或呕吐,或下利;口不渴,苔白滑,脉沉细或沉弦者。
2.表证过汗,阳气衰微,寒水内动,见心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口不渴,苔白滑,脉沉滑虚者。
【加减】本方为治疗阳气衰微、寒水内停之证的一首良方,在临床应用时,如兼咳嗽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兼以敛;兼下利者,去白芍,加干姜以温运脾阳,兼腹胀者加厚朴、泽泻以行气利水;若呕吐者,加姜半夏,加重生姜用量,以温胃散水止呕。
【禁忌与注意事项】
1.方中生姜宜按比例使用,不可忽略作药引而用量不足。
2.真武汤与附子汤药虽只差一味,主治大有不同。真武汤意有温肾以祛在里水气,适用于阳虚水气内停、水肿、心悸、头眩之证;附子汤意在温补以祛经络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侵犯经络,肢体关节疼痛之证。临床医生在临证时,须加以注意。
妙析天人临证医案:
李某,男72岁,2020.7.10初诊
主诉: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深坑,许久方起,脸睑略肿,脸色灰暗,腰困重,双下肢凉。
兼症:入睡稍慢,饮食正常,大便一两天一次,有时稀黏滞,乏力犯困。小便白天两三次,夜里一次,量可。比正常怕冷一点。
血压145/85(吃降压药)
舌淡红,略胖大,苔白略滑,齿痕重
脉弦滑,重按无力。
辨证:脾肾阳虚,寒水内停
处以真武汤加减:茯苓20,白术30,白芍15,炮附片30,生姜15克,干姜15,炙甘草12,大腹皮15,7剂。
所有药加1400毫升冷水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熬80分钟,熬出600毫升药液,分三次服用。中途不可加冷水。
二诊:水肿大消,乏力,腰困重,脸色,精神等大为好转。
舌淡红,略胖大,苔白润,齿痕减。
脉滑力可。
喝药的前四天大便一日三四次,稀而腥臭。后几天大便日一次,成型。告知此乃温阳药运行,温化体内寒湿水邪,并从大便排出之佳兆。喝药后小便也有所增加,说明脾肾之阳渐复,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藏津液与排泄尿液的功能已趋正常。
本案从症状和舌相看明系脾肾阳虚,寒水内停。故选用真武汤加减,温补脾肾之阳,利水渗湿消肿。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干姜,炙甘草温补脾阳,培土制水。加大腹皮理气行水,引水邪从大小便而出,气行则湿化。
方证合拍故以上方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