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的四个字刚拍出1300万!他亦有“墨宝”珍藏在江心,背后是他和温州一家人的缘…

今年10月,上海的一场拍卖中
一幅四字行书横幅:愿无尽室

加上佣金,拍出了近1300万的高价

这位受到如此追捧的名家
距今并不久远
今天(10月23日)是他的140周年诞辰
他便是传奇高僧、艺坛宗师: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一辈子活出了常人几辈子的精彩
从华枝春满到天心月圆,一生悲欣交集
39岁出家前,他叫 李叔同
风流公子一枚
言情男主角人设
生于钟鸣鼎食之家
享尽世间荣华富贵
出家后,他叫 弘一
苦行僧一枚
完全颠覆了过去的生活方式
衣不过三,食不过午
避开尘世、苦修佛法
在他遁入佛门的24年间
有近一半的时间“隐居”在温州
其间,也曾在江心“闭关”
他在温州结下了诸多善缘
也留下了许多墨宝
其中他亲笔题写的“极乐庄严”被刻成匾额
至今高悬在江心寺
延续他和温州的情缘

他的前半生

风流贵公子

▲少年李叔同

▲青年李叔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
父亲李筱楼进士出身,辞官后成为津门巨富。李叔同虽出生豪门,却是庶出的小儿子。
出生时,父亲已68岁。五岁时,父亲便过世了。
大宅门内的他,沉默、敏感、内向,历经世事无常,也为他埋下了佛缘。
成年后,李叔同迁居上海,东渡日本,开启了全面开挂的艺术人生。
“二十文章惊海内” ,堪称通才和奇才。
他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他是我国话剧、西洋绘画、现代音乐和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他的高足。
后人统计,由李叔同在中国首次引进或开创的“各类第一”,多达近二十项:
■ 在国内第一个使用五线谱作曲;
■ 在国内第一个推广西方“乐器之王”钢琴;
■ 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知识;
■ 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
■ 创作中国第一首合唱曲《春游》,
■ 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

送别 朴树 - 送别

他是民国时期的传奇,但现代人多半听过他写的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
▲送别歌
歌手朴树曾经在录制现场“歌未毕,泪先流”,他说:“如果《送别》的歌词是我写的,我当场死那儿都可以。”
▲朴树唱哭《送别》
前半生,李叔同的艺术生涯极尽绚烂,堪称大神。

后半生修佛

曾在江心闭关

▲弘一大师
1918年8月19日, 39岁的李叔同突然在杭州虎跑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走进了佛教中最谨严最刻苦的一门:律宗。开启了他庄严的后半生。
一位艺术界的“顶流”突然全身而退,遁入佛门。这条爆炸性新闻,轰动全国文化圈。
大师在省城杭州不堪其扰,慕名而来的“迷弟”太多了,他应酬不过来。
▲弘一将入山修梵行偕弟子刘质平、丰子恺合影留念(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1年,弘一大师受南洋公学同学曾任浙江水利厅厅长的瑞安人林同庄推介,慕温州山水清华、气候怡和、人文鼎盛,他从杭州迁居,避开繁华、潜心修佛,一来温州,他便恋上了这片土地。
出家24年僧侣生涯中,弘一没回过一次天津老家,却在温州一住就是12年。
▲1923年,弘一大师将赴沪上,摄于庆福寺。(前排左起周孟由、周群铮、陈祖经、郭志闳,后排左起:因弘、寂山和尚、弘一大师。)图片来源《温州老照片》
他以庆福寺为常住,闭门修行。
庆福寺(又名城下寮),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破旧小寺庙。但因为弘一,它在中国近代留下了名字。
▲庆福寺坐落温州市南门外。寺现已拆毁。此画作于1987年1月拆毁前夕,系水墨
庆福寺坐落在市区大南东城下,就是现在的市区中山公园旁少美校一带。背依积谷山,面临护城河,环境清幽,闹中取静,弘一大师爱的就是这份清冷。
在庆福寺时,他的门口还贴了逐客令:
用功谢客简
(一九二八年旧四月,作于温州庆福寺)
窃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自今以后,专安分守己、一心用功,诸事不问。
谨定规则三条如下:
· 凡有来客,未能接见
· 凡有来信,未能答复
· 所托各事,无论大小,皆未能报命
失礼之处,敬乞鉴谅
戊辰四月 弘一谨白
他自云是“虽存犹殁”,就是虽然我还活着,但各位就当我死了吧。
他称病拒见温州的两任“一把手”,时任瓯海道尹林鹍翔及继任道尹张宗祥都吃了闭门羹。
尽管对达官显贵很“不给面子”,但他对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十分敬重。
▲1922年弘一大师与寂山和尚(右)、周孟由居士(左)在温州合影。
1922年,弘一大师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师,行拜师礼,并郑重登报声明,云:“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庆福寺作第二常住。”
在温期间,弘一也曾云游各方弘法,但如候鸟一般,他最后总会回到庆福寺落脚。
▲1921年来温州前夕摄于杭州。自左:吴璧华、周孟由、林同庄、弘一、马一浮。图片扫描自《温州老照片》
那些年,大师也曾在江心、宝严、伏虎、景德寺小住。
▲上图左:江心寺,上图右:宝严寺,下图左:伏虎寺,下图右:景德寺。
弘一大师一度移居到江心闭关。他曾寄信提醒丰子恺等人改地址,“乞写温州‘麻行门外江心寺弘一’收为宜……又朽人在江心寺,系方便闭关。”
据统计,弘一大师从温州寄出的书信136封中,庆福寺占130封,江心寺2封。
为何弘一大师不在名声显赫的江心寺常住?
对此,有多种说法。
谁能想到,弘一大师也有现代人一样的苦恼:“快递”收不到。
他在写给丰子恺等人的信中“吐槽”,江心寺要靠渡船往来,信件收发非常不便。寄得慢也就算了,还容易寄丢。
各地来的信件只送到麻行码头的一家豆腐店,等岛上的工人去取的时候捎回给弘一大师,虽然这些信件都是“双挂号”的重要信件,但因为邮差、店员和工人的疏忽,信件常常丢失。
▲弘一大师写信告知友人温州生活情况
在江心寺期间,隔着江海,正是靠着书信交流。弘一大师与身在上海的丰子恺共同编辑创作《护生画集》,为了“快递自由”,弘一大师不得不离开江心。

▲1929年版《护生画集》,丰子恺绘,弘一法师书,开明书店发行

还有一种说法:江心寺是佛教禅宗道场,而弘一大师修习的是佛教律宗,门派有别。
离开江心后,弘一大师曾写信让因弘大师去一趟江心寺,帮他取回寄存在江心寺的甚多律书。弘一在信中写到:“唯田法师(时任江心寺住持)无有研究律学之意,不能阅览”。

江心寺的镇寺之宝

极乐庄严

弘一大师留在江心寺时间不长,不过江心寺现珍藏他的墨宝。
在江心寺的第三进、“三圣殿”正中,高悬着该寺的镇寺之宝:“极乐庄严”匾额。这是一幅十分珍贵的弘一大师“真迹”。据悉,这是弘一大师在温州的12年内,唯一亲笔题写的匾额原物,保存至今。

▲极乐庄严原貌

寺内还有三联是从《弘一大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集》上的影印遗墨而摹制的,浑如真迹,同样极为珍贵。
▲图为江心寺内的弘一法师联:悉使众生离诸苦;普于十方演妙音。
这个匾额原物制作精良,原本是金漆面,上描竹石图案。
它是怎么来的呢?谜底尽在匾额上!
其右侧直书:龙集壬申重建庆福圆满成就沙门智首敬题龛榜以申赞喜。(智首即弘一大师的另一法号)
中间是端庄隽秀的“极乐庄严”四个大字。
左边书有:信士汪殿钦率男熹、鳌、源暨孙、曾孙等仝拜献。
匾额制作于1932年,当年庆福寺刚刚重修。提到的信士汪殿钦家族在温州近代也是响当当。
▲庆福寺重建题记(徐祖光供稿)
汪殿钦长子熹,更为温州人熟知的名字是汪晨笙。温州金融业的开拓者,近代著名的厚康钱庄创始人。
汪晨笙的次子汪惺时在神州大学读书时,得到了老师张嘉璈(公权)的赏识。张嘉璈何许人也呢,他是当时中国银行的当权派,留日归来。
张嘉璈特别善于从学生中挖掘人才,他曾将二妹张幼仪许配给了一位自己非常看好的学生。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徐志摩。
汪惺时经恩师介绍,到哈尔滨中国银行工作。他是当时温州唯一官方认证的会计师。
后来,他回归家乡振兴实业,筹办了温州首家银行:瓯海实业银行。
金融大亨汪晨笙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曾任温州济善协堂总董(即温州市佛教慈善总会会长)。汪家老宅位于市区东城下,就是现在的市区中侨大楼一带,离当年的庆福寺很近。
汪晨笙与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交厚,是多年的挚友。在寂山和尚的引荐下,他得以结识弘一大师。而在弘一大师的牵线下,汪晨笙三子汪雪怀和大师的高徒、国画大师、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结为挚友,也成就了温州文坛的一段佳话。
汪晨笙父亲九十二岁做寿时,正值庆福寺重修大殿。汪晨笙出重金资助之外,还特请弘一大师题字,制成匾额敬献给庆福寺,于是便有了这块珍贵的匾额。
在十年浩劫中,庆福寺被毁,原匾辗转移来江心寺。多亏了善心人的珍护,才保住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个匾额见证了弘一和温州绵长不散的缘分。
1932年,弘一离开温州到闽南弘法。行脚便再未踏上第二故乡温州,1942年10月13日,弘一圆寂于福建泉州。

▲弘一法师遗像

后记

大师在温州手写佛号、法语佛经,广结善缘,为温州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现温州博物馆藏有弘一大师作品40余幅,各个时期的照片50余幅,弘一的书法藏品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弘体形成的书风嬗变期作品乃温州市博物馆的“独家藏品”,各地鲜见。因为,弘一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是在温州的时期形成。

来温州前的1915年,他书写的“大槐独秀、玄流太和”楹联作品,字体凝重厚实,点画方折刚劲,富有质感和力度。离开温州的1932年,他书写的“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偏照尊”楹联,字体已圆润含蓄、疏朗修长,给人以蕴藉和谐的感觉。正如他自己评价的那样“朽人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温州市博物馆供图
叶圣陶曾有一段透彻的评说:
“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的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又显然可见。”
林清玄如是写道:
在世人看来,弘一乃人中之鹤,他仿佛穿着白衣,走过夕阳的田园,给我们一种非凡之美的印象。他不是为了同俗而生,他是为了拔高而生,他优雅地走过了红尘,使我们看见那卓然的颜色,忍不住自内心发出一声赞叹——呀,弘一!
多么幸运,温州曾留弘一大师十二载。
多么圆满,孤屿曾和弘一大师结善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编辑 | 豆豆 刘曦
校对 | 郑凌
参考文献:

《弘一大师温州踪迹》 作者 戈悟觉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亭亭菊一枝 高标矗劲节——弘一大师与我家的“缘”》 作者吕夷(汪雪怀第七子汪履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