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苦旅,文明延续(散文)

 建筑苦旅,文明延续
作者:清    宵
   主编:非   
最近在公众号读到很多关于老房子的文章,突然就想到了我曾走过的一场文化之旅——探访和平乡土楼。
在和平乡分散分布着许多土楼,其中,闻名遐迩的有宜谷径的树滋楼、割藤埔的马蹄楼和内洞村的吴彩楼,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如河塘永春楼和上坂土楼。
                                                  上坂土楼 
                                              宜谷径树滋楼
 可以说,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地以一个后人的身份站在土楼前。我们都知道,传统建筑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于是看着墙体黑瓦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我不禁赞叹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真是有着无穷的魅力。
但是,有些土楼,在岁月的侵蚀下、风雨的洗礼中,已残缺不全。
土楼有连环效应,一房倒就会影响旁边的房子,永春楼里的房子已经倒了好几间了。如今那里,只剩下四户人家了,而且大多是老人。还有一间空着的房子,里面的水缸和水瓢已经布满了蜘蛛网,灶头上已堆积了厚厚的灰尘,通往二楼的木梯已只剩下驱壳了,或许一只脚踩上去就会断了。满满都是岁月的沧桑感。
                                                   永春楼
更可惜的是内洞村的另一座土楼。听村里的阿公阿婆们说,原本还有一座比吴彩楼更大的土楼,但是零几年的时候开始倒塌,到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了。只有残留着的孤零零的大门,诉说着曾有过一座壮观的土楼的故事。
我感到无比痛心,每一座建筑都经历了时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变迁,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都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不管出不出名,它们都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
当然,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应只是停留于简单的保护和修缮,更应注重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注重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加入创新的元素,传统文化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不被淘汰,甚至迸发活力。
其实,在和平乡的土楼中,也有继承和创新成功的例子——割藤埔马蹄楼。人们将它和枇杷特产相结合,创新元素,在墙体上设计了可爱的枇杷形象,每年在马蹄楼中举办枇杷节;设计了特色旅游路线,游客们可以在枇杷园的小路中游玩。因此,马蹄楼逐渐被更多的人熟知,从而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由此观之,创新于保护而言至关重要。
现代化固然重要,但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历史背景、没有文化积淀,也是没有生生不息的活力的。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做贡献,守住中华民族的根。
愿中华文化一直延续,生生不息!
 马蹄楼文化墙  (本文插图均为作者拍摄)
作者
简介
清宵,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学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