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交——群而不党
君子之交——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这里的所谓“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指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集团,如“朋党”、“死党”。君子在与人相处时,庄重矜持而不与人争执,团结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那么,君子为什么能做到“群而不党”呢?
原因之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周”是指互相团结,和衷共济。“比”是指互相勾结,拉拉扯扯。君子能够从道义出发,以忠信待人,如曾子所说,他们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论语·泰伯》)的人,故而能够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拥护,把大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互相帮助,合作共事,这就是“群”。小人则是从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出发,互存营私之心,故而只能是为了一时之利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党”。
原因之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能够出以公心,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他们总是敢于公开表明自己的意见,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则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并善于去做沟通、协调、说服、引导的工作,从而使大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团结和统一,这就是“和”。君子之“和”并非一团和气。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君子是有仁德的人,是非必分,善恶必辨。子贡问孔子,如果全乡村的人都说他好,或者都说他不好,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全乡人都说他好的人就是没有是非的好好先生。只有全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村的坏人都厌恶他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而小人为了一己之私利,总是看风头,看来头,一味盲从附和对自己有利的意见,不肯表明内心真正的想法,这就是“同”,就是四处讨好,八面玲珑的“乡愿”。
原因之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的胸怀平坦而宽广。于已而言,内省不疚,俯仰无愧,心地坦然,无所忧惧。于人而言,有容人之量,助人之心,能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因此,君子总是合群,总是能够理解人、体谅人、包容人、团结人。而“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所谓“长戚戚”,就是形容他们的心胸气貌常常是局促而忧惧的样子。因为他们私心太重,欲望过多,争名争利,患得患失。他们心地狭窄,钩心斗角,时时刻刻算计别人,总怕别人比自己强。
孔子指出了君子的交友之道,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这就是说,交友要慎重,要有所选择。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实守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与谄媚事上、拍马逢迎的人交友,与两面三刀、玩弄阴谋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这些忠告,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尤其是处于执政地位、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往往是别有用心的人进攻的对象,在交友上更应慎之又慎。
君不见,那些误入歧途的领导干部,一个个不都是栽倒在狐朋狗友或石榴裙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