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赦小过”,就是要宽以待人,不计较下属的小过失。“举贤才”,就是要知人善任,把优秀人才推荐出来,提拔起来。

孔子引用历史事实证明“贤才”对于治理天下的关键作用。舜有五位贤臣辅佐,从而实现了天下大治。周武王总结他伐纣取得成功、建立周朝的经验,也认为主要得益于他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大臣。孔子据此感叹地说:“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常言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孔子的回答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他深知重用有德之人,德政才能推行,民心才能归服的道理,因此告诉哀公,只有把那些正直的人重用起来,放在不正派的人之上,民众才会服从。如果把不正派的人重用起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服从。樊迟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有智慧的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的人。他见樊迟不甚理解,又补充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孔子此话,进一步阐述了举贤才的重要性。他认为,把正直的人重用起来,放在不正派的人之上,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匡正官场风气,甚至可以引导那些不太正派的人改变过来。樊迟对此仍不理解,去问子夏。子夏说,这是寓意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以后,在众人之中挑选贤才,把皋陶提拔重用起来,竟然迫使那些“不仁者”远离了他。汤有了天下以后,在众人之中挑选贤才,把伊尹提拔重用起来,也迫使那些“不仁者”远离了他(《论语·颜渊》)。子夏用这些事例启发樊迟,老师强调的是,知人善任,重用贤才,对于改变官场风气,实现政治清明,具有关键性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知人善任呢?孔子提出了许多重要而珍贵的见解。

其一,对人的评价,德是最重要的。孔子比喻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人们为什么把千里马称作“骥”呢?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日行千里的气力,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它经过训练获得了良好的品质。孔子用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诉人们,对于“人才”的评价要德才兼备,而德是更为重要的。

其二,要重用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此处的“野人”,是指住在郊外靠卖苦力为生、出身贫寒的人;此处的“君子”,是指住在城内有爵禄地位的贵族阶层。《论语》中的“君子”一词,有时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有时是指出身高贵的人。孔子在这里讲“君子”,是与“野人”相对,因此是就社会地位而论的。那时,先学习礼乐而后出仕为官的人,是那些社会地位低下、未曾有过爵禄的普通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人,是那些世袭的卿大夫子弟。孔子明确地表示,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就用那些先学习礼乐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的人。这说明孔子对于那些生长在父兄的福荫之下,没有真才实学而承袭官位的贵族子弟,是看不上的。他所看重的是那些依靠自身的勤奋努力,学有所成的人。

其三,要注重从众人的评价中识别人。子贡请教老师:如果有一个人,全乡村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这样的人未必可靠。子贡又问,如果全乡村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这样的人未必不可靠。“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他认为,只有全乡村善良的人都喜欢他,而坏人都厌恶他的人,才是可靠、可用的人。孔子把那种人人都说好的“好好先生”,称为“乡愿”,并斥之为“德之贱也”(《论语·阳货》)他主张:“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敢于为大义而冒天下之大不韪,或者为坚持真理而特立独行,往往因此而“众恶之”。有的人善于投其所好、巴结逢迎、沽名钓誉、八面玲珑,往往因此而“众好之”。这两种人的行为都超乎寻常,因而一定要仔细地考察、辨别。孔子告诉人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对人对事才有是非标准,才敢于坚持原则,既能对符合道义的人和事表示支持,给予帮助;又能对违背道义的人和事表示反对,加以阻止。

其四,识别人,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孔子有一次发现宰予白天睡大觉,非常生气,痛斥他是“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宰予是孔门“四科十哲”之一,与子贡并列在“言语”科中,口才和外交才能突出。孔子因他言行不一,违背自己夙夜勤勉的誓言,而严厉地批评了他。并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孔子起初是听到人家的话就相信其行为,宰予这件事使他改变了态度,听到人家的话以后,更要观察他的行为。怎样观察呢?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论语·为政》)这就是孔子的“识人三原则”:所谓“视其所以”,就是要观察他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所谓“观其所由”,就是要观察他行为的方式和方法;所谓“察其所安”,就是要观察他行为的志向和情趣。经过这样全面深入的观察,就能看清一个人的人品。因此孔子说“人焉叟哉”?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住呢?孔子还提出要从人的过错中观察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就容易犯什么样的错误。因此,一个人的过错,各有其类型。观察他所犯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是个什么类型的人了。

其五,识人用人要全面、客观、公正。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一个人的品行如何,与他的言语没有必然联系。好人难免会说错话,坏人也可能讲几句好话。因此,作为一个君子,既不能因为某人说几句好话,就举荐他、提拔他;又不能因为某人品行不端,就把他说的好话也弃之不用。做到这一点之所以不易,是因为这样做需要用人者出以公心,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对每个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孔子还强调,要从别人的言语中分辨是非善恶。他认为,“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花言巧语可以败坏道德。因此,“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不懂得分辨别人说的话,就不可能识别人。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为此,要“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切实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落到实处,“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这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总结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任用上的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0)

相关推荐

  • 子路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子路请求多讲 ...

  • 《论语》(分类整理)

    <<论语>(分类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分类整理)(5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论语名言分类整理学习(10则) ...

  • 论语:好勇疾贫(8-10)

    民众如果长期居于穷困地位,必定心生不安,还会犯上作乱.但是,对于那些不仁之人,不能逼迫得太过厉害,不然也会生乱.这都将影响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 ...

  • 【积累】古诗文名言选粹(五)

    8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军队主帅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即使是普通人,志气也不能被改变." 8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大力倡导"德政"的着眼点,在于争取民心.他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就是强调民众如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是对孔子学说的精辟概括.社会的治理,说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孔子把人的素质的提高过程叫做"修己&qu ...

  •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全文

    白话解析<治世经典>-目  录<权 书> 译者的话将帅素养[心术第一]用兵原则[法制第二]强弱权变[强弱第三]攻守战术[攻守第四]用间不诈[用间第五]理论与实战[孙武第六]诚信 ...

  • 儒家治世经典[精选]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指的就是自身道德问题.中国是个讲美德的国家,也以美德而成名.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对以往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根蒂.自懂事起,父母就会教自己怎样去做人,怎样去帮助他人, ...

  • 《治世经典》读故事,增智慧

    ·算命陷政敌齐成侯邹忌与田忌处得不好,邹忌怕田忌害他,想先发制人. 他的策士公孙阅就说:"邹公为何不派人拿十金,到街上去算卦呢?就说:'我是田忌的人,田忌三战三胜,威名天下,想作大事,是吉呢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一: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去齐①.充虞②路问③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④.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⑤.'" 曰:"彼一时,此一时⑥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⑦,其间必有名世者⑧.由周而来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天下一统

    孔子论天下一统 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国土:四海之内,都是君王的大臣.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