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到底强在哪?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纵马定乾坤”,用这句话来形容王阳明,应当是十分合适的了。他虽然是中国文官,却被评为“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一生参拜,连“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以及日本首任首相伊藤博文都是他的信徒。
而在国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王阳明的思想中有所受益。近代梁启超甚至说,“中国五千年来只有两个半圣人”,这其中一个就是为王阳明。
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建了“心学”,那么这个“心学”究竟有何强大的力量,能影响这么多的人呢?其实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内容可以用这关键的3个词语概况: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
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因为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这就是“心即理”,即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王阳明曾经说过,“到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就跑到外边去了。至善,本就是心的本体,只要你通过明明德,不断擦亮自己,到达至精至一的地方,到达了精神的极致,便是至善之地。”
其实,有什么事是你自己心里不明明白白的呢?只是因为有了私心,就心不正,意不诚,从而自欺欺人地找借口、装糊涂罢了。
知行合一
王阳明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在阳明心学的理论中,知行是不能分开的。如果把知行分开,有“一念不善”,却因未曾“行”,就不去禁止。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就是行了。发动处有一丝不善,就要把这个恶念克制掉,而且要彻根彻底,不留一丝不善之念在胸中。
结合王阳明“心即理”的思想,所谓“知行合一”,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因为要是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但是我还没有去做,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实这恰恰是恶的开始。
致良知
儒家思想中有“修身以敬”的说法,讲求诚意正心。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字,它不仅仅是指的客观规律,更是属于哲学范畴,通俗的讲叫为人处事的方法和价值观。
心学当中的“致良知”,就是要将这些古人认为优秀的价值观内化于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从内心里把关于“恶”的念头彻底掐灭,不断的强化以及认识心中的“良知”,不被外界的欲望所感染。这就是“致良知”。
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心学为何能给人强大的力量?因为心学立足于人的内心,是一种让人内心强大的哲学。
人之所以会焦虑,主要就是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有收拾好内心,安定自己的内心,你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才能够在这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能使内心安宁的精神家园。
要了解王阳明的心学,首先就要了解王阳明的平生。这部《知行合一:王阳明传》,用小说般敏锐的触角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不仅是一部“从凡至圣”的励志书,更是一部全面了解王阳明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精髓的作品。
王阳明的思想,主要收录在这本《传习录》当中,但由于该书成书于数百年前的大明,现代人阅读起来会有困难,所以我为大家推荐这本《传习录》。
该书不仅内容全面,没有删减,而且所有白话文注释都经过广泛考证,竭尽做到笔出有据。而且当页注解,也方便阅读。